他经常梦到自己悬在半空之中,仅仅依托着一根摇摇欲坠的柱子。
    眼下是一片空旷而深远的场景。
    他感觉脚下一片虚空,心脏更是无所依托,似乎就要掉出来……
    这是一个悬空的梦。
    相信大多数人都做过。
    梦中的感觉实在令人惊恐,仿佛命悬一线。
    据做梦者描述,梦醒后,他的心脏有一种真实的回落感。
    由此可见,悬空梦给人的感觉只有惊险,而无任何乐趣。
    要说乐趣,只能说是梦醒后的一种庆幸感和踏实感。
    如果根据“梦是愿望的达成”这个概念。
    悬空梦也不外乎是做梦者的一个愿望。
    但是,乍一看起来又实在不敢相信——谁会以这种惊险为愿望?
    诚然,现实中有很多寻求刺激的人。
    他们往往喜欢冒险,喜欢感受那种紧张和刺激感,以此冲淡生活的平淡和无趣。
    就像人们在游乐场坐过山车和摩天轮一样。
    如果从角度看,悬空梦的含义仅是寻求一种刺激。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层意思。
    那么这个梦就没有太大价值。
    因为寻求刺激并非时时刻刻拥有的常态快乐。
    也就不能恢复做梦者那种源源不断的本真快乐。
    所以,应该更深一层地了解悬空梦的含义。
    弗洛伊德曾经把“人在梦中爬楼梯”的含义解释为“欲望的高涨”。
    也许,有些人无法理解。
    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比喻,而并无从考证。
    的确,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解析中:山川、河流、云彩……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但一般人看来这些东西和欲望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甚至有些学者嘲笑他的联想匪仪所思。
    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所说:到底这种象征意义是否真实存在,只能由做梦者或患者自我本能地判断;
    而不是依靠学者的科学推论。
    就像一个人快不快乐,只有他自己知道。
    根据一些恐高的普通人,或者心理疾患者的描述:人在高空往下看时,臀部的隐秘部位会收缩;而当他们某种欲望来临的时候,也同样是那个部位收缩。
    所以,弗洛伊德所述的那种象征意义是真实存在的。
    但请不要用科学的严谨性来批判这是一种巧合,或者说不具有必然性。
    如果大家充分了解并认同前面那些心理分析的内容。
    就可以得知:科学的解释是一种后天的教育,是意识的;而本能的感觉是先天的,潜意识的。
    根本无关哪一个更精确。
    而是哪一个最重要。
    心理疾患者正是因为潜意识的本能感觉丧失太多,而意识教育接受太多,而形成混乱和冲突。
    因此,把悬空梦理解为一种本能欲望的表达就变得合理了。
    而且这也是与事实最接近的。
    因为,根据一位心理疾患者的描述:他在经过心理分析,了解了悬空梦的含义后;突然找到了与之匹配的真实记忆。
    那就是——他在小时候,经常带着一群小伙伴从一个两米多高的平台上,往下跳。
    感受那份悬空的刺激感。
    具体来说,这种刺激感就是:先是在空处往下看,吸气骤停,而腹部没有充分膨胀,臀部也没有充分收缩;只有在降落地过程中,吸气才开始继续,然后落在草地上,开始呼气,腹部收缩,臀部扩张。
    整个就是一个畅快和连续的呼吸过程。
    也就是人类最本能的一种欲望或者快感。
    所以,克服恐高的办法就是在高处努力使臀部“隐秘处”膨胀。
    但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因就是:他的呼吸在此之前就已经处于一种延迟或者瞬间“中断”的病态。
    只有借助降落才能连通呼吸。
    但不要简单地把这理解为一种正常现象。
    认为普通人的呼吸在某一时刻“中断”或“延迟”的现象太常见了。
    就比如说当人们吃惊的时候。
    但是,之所以说他的呼吸病态。
    是程度超过常人的、不合时宜的。
    那就是——当他被人欺负时,或者说他的家庭利益受到外界的破坏;不管对方的行为有多容易制止,他都无法大声喊出来,反抗欺负他的人。
    就像喉咙里卡住了一样东西,无法呼出。
    整个人就瞠目结舌地呆在那里。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S男家中闯入“入侵者”,危胁到他的家人;他当时也是这种感觉,甚至无法发出反抗的声音。
    这种本能反抗的意外受阻,直接导致了他以后所有复杂的心理症状。
    因为一个人的本能突然压制,心理会发生微妙地变化,变得向外界妥协。
    就像某人A,要抵抗B的攻击;但本能的反抗意外受压制,他就只能向B妥协。
    而妥协的结果可能就是——生硬地接受原本要反抗的、B的观念和人格。
    而导致自己的人格变得陌生。
    再回过头来看上面那个例子:他瞠目结舌地呆在那里,不敢发出反抗地声音。
    除了呼吸“中断”之外,眼睛也发生了异样,而变得瞳孔放大。
    因为“瞠目”的含义就是如此。
    瞳孔放大的后果就是:对外界的视线扩大,恐惧也扩大。
    何以这么说?
    先回到那个“悬空梦”:他经常梦到自己悬在半空之中,仅仅依托着一根摇摇欲坠的柱子。
    眼下是一片空旷而深远的场景。
    一个恐高的人,之所以惊恐,是因为眼下的场景显得很广阔,而自己很渺小。
    这种感觉相信不需要多余的解释。
    随便从一个恐高症者那里,就可以轻易获知:他的恐惧,是否还有对眼下广阔场景的恐惧。
    做一个假设:如果是一个50米高,直径一分米、可以见底的深洞。
    让一位恐高症者从高端往底端看。
    相信绝大多数、甚至所有恐高症者是不害怕的。
    因为他的视线已集中在这个直径一分米的范围之中,没有了那种空旷感。
    但也不要简单地理解为:那是因为这么小的洞,他根本掉不下去,所以不会害怕。
    因为在有高护栏的天台,他一样也是不可能掉下去的。
    但只要往下看,他仍然是害怕的。
    了解到此,如果大家有较强的联想力,应该可以明白:“广场恐惧症者”恐惧的原因了;还有“选择恐惧症”也源于此。
    还有心理疾患者的“昼重夜轻”,普通人喜欢夜晚的宁静,厌恶白天的喧嚣,也是因为夜色收缩了人的视觉范围,使瞳孔处于一种宁静的收缩状态.
    最后,大家应该还能够感觉到一种先天的本能:深入吸气时,可以收缩瞳孔。
    自然也就把“呼吸”和“视觉”连为一体,给悬空梦一个较完整地答案了。
    当然,大家要从动态和全面的角度看问题。
    就像前面所述“四肢的僵硬与乏力”一样,瞳孔自然收缩后,还有一个自然扩张的过程。
    就像一个人平静的时候,瞳孔收缩,惊讶和兴奋的时候,瞳孔扩张;要连贯起来才是一个健康的过程。
    如果过度收缩,就是一种抑郁式的安静;过度扩张,就是一种强迫式的躁狂。
    患者有时对创伤记忆的无法释怀。也是因为瞳孔运动的关系。
    创伤事件和场景在脑海中的不断涌现,就像是一场“电影”。
    而这场“电影”是人的眼睛拍下来的。
    人的眼睛就好比摄相机的镜头。
    瞳孔的运动方式,直接导致那些场景和事件究竟是动态的“电影”,还是静态的“照片”。(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深层心理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莲花九天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莲花九天落并收藏深层心理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