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
很显然,徐世昌最主要的话还没说出来:“听说王爷前日里说及岑云阶时骂其勾结康梁?”
“是……”一听说到这事,奕劻老脸已涨得通红。
载振插话道:“不是我埋怨阿玛,勾结两字万不该提,这不是骂皇上么?”
“琴轩已经说了我好几次,差点没给他骂死。”奕劻心有余悸。
但徐世昌的话更让人大吃一惊:“恭喜王爷,您把话说到点子上了。”
“啊……”其余两人目瞪口呆,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若是太后在,勾结康梁自然是杀头的重罪,可是现如今是皇上在,勾结康梁,哼哼……”徐世昌神秘一笑,“您说他岑云阶是开心还是难过?”
“哦……”两人恍然大悟。
“所以,王爷,有人重新启用,有人永不叙用啊!”徐世昌轻轻点出,康梁二字实际上是岑春煊与瞿鸿畿两人同案不同命的原因所在。
“徐叔的意思是?”
“得让王爷帮皇上一个忙。”
“怎么帮?”
“康梁二人的身份还是钦犯,虽然皇上只要下道圣旨就摆平了,可10年往事涉及了太多的人,反对翻案的人绝不会少。这事皇上难办,王爷出头却是好办。”
奕劻开心起来:“这是皇上的心事,咱得帮他办成了。”
“只是得巧妙一些,否则……”徐世昌一脸神秘,“这话我说出来不像样,但总得有人说,王爷若是说了,自然大功一件。不光皇上得承您的情,就是康梁也得对王爷心存感激。到那时,您还顾忌张南皮做什么?就是载家兄弟,王爷也有话说。”
“妙极了。”听了徐世昌的一番提点,奕劻父子仿佛拨云见日,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许多——原来还有这么多窍门。前些日子气急败坏的奕劻光顾着和那桐说大话,说什么本王必定有方,顺着皇上的心便是,但究竟怎么办他心里没底,不然也不会惴惴不安,现在一切都开始井井有条了。
奕劻让载振拿出一方上好的云石砚台,恭恭敬敬地递给徐世昌:“菊人兄,你来京城,我没个担当,实在过意不去。这方砚台琴轩垂涎好几次了,我都没舍得给他,现在给老翰林倒也恰当。”
“不不,王爷,这如何好意思?”邪了,从来别人到庆王府只有送钱的份,没听说还有倒贴的。
“徐叔,您别嫌弃,就当我孝敬给您的。”载振机灵,忙不迭跪下磕头,“今后还想请您老人家多多指点文章呢……”
夜色苍茫中,奕劻父子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徐世昌,他们哪里晓得,这根本就是林广宇又打又拉的另一手,挑明了让徐世昌前去稳住奕劻父子。徐世昌拿着那方砚台,心中唯有苦涩——事态的发展根本不出皇帝的所料,这父子俩跟袁慰亭比实在差得太远,比之皇帝也差得太多,还是老老实实按着皇帝的旨意干吧。
但是,站立在朝堂之上的奕劻并不知晓徐世昌和皇帝的先行之谋,眼看善耆、载泽等人洋洋洒洒说了一通,他却在心里冷笑:“张南皮啊张南皮,别以为袁慰亭死了本王就没了倚仗,徐世昌比你厉害多了。”
“庆王爷有什么看法?”
“禀皇上,奴才对几项大政都是极力赞同的,不过还有几句别的话想说。第一句,皇上定了明年改元,为昭示皇上仁德爱民,当大赦天下,泽被苍生,这事得由法部落实;第二句,禁卫军编练事关重大,非向德国好好学习不可,臣保荐贝勒载涛出任禁卫军考察大臣,专程赴德国考察禁卫军如何编练,以便有的放矢;第三句,庚子年的旧事,既已给立山、徐用仪、许景澄、联元、袁昶等人昭雪,奴才恳请恢复五人原官并追加谥号,彰显朝廷怀德之意;第四句,戊戌年的旧事,翁师傅、陈宝箴等人处分太过严重,杨深秀等六人的处置亦不无过当之处,还请圣意再度体察。”
奕劻扔出了大炸弹,眼看众人一片震惊,原本略有倦意的皇帝也闻言坐直了身子,再看到徐世昌暗递眼色给自己鼓劲,奕劻心里那股得意劲就别提了。
大赦这一条,自然是历朝惯例,没什么可说的,就是再站出100个翰林来也驳不倒奕劻,自然是准了。可是这其中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大而广之的大赦后,康梁身上原本的钦犯身份自然而然除了,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考察这一条,一来附和了皇帝的心意,二来给没有任何差事的载家兄弟找了个正经事做做,载涛再怎么样也得承奕劻的情,起码不至于站到对立面,冠冕堂皇下另有所图。
昭雪这一条,庚子年围攻使馆摆明了是失误,这5人既然极力反对,当然是有功无罪,皇帝当年就是反对和8国开战的,这五忠要是平反,等于也认可了皇帝的态度,更何况还能博得这五人门生故吏、亲戚友好的同情,何乐而不为?
戊戌这一条却是最为重要的,但奕劻把准了腔调,他这说法不翻案,却叫做给原先处理太重的人减罪,一方面照顾了皇帝的面子——否则维新的事情没个说法,皇帝的宝座也坐不稳当,另一方面也没有推翻慈禧定下的基调——罪名还是那些,只是说处理太重,个中内里,由得你去猜想。
沉默片刻后,满大殿跟炸开了锅似的,沸沸扬扬。前三条大家都没什么好说的,照办便是,可这第四条的水实在是太深,奕劻这一搅和,原本就深不见底的这坛水又变混了。
刚当上礼部尚书没几天,亦是戊戌年的受益者的溥颋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说戊戌年六君子的定案证据确凿,天理昭昭,没有改判的必要。这一说却惹恼了皇帝,眼看皇帝的脸越来越长,奕劻就知道有戏。还没等他出身,岑春煊已经站了出来,大声道:“溥颋言辞无状,臣力劾之!”
有了第一个便有了第二个,同情维新变法的人决不在少数,载泽、端方、戴鸿慈可都是在考察宪政上挂过号的,对岑春煊自然也是出言声援。不多会,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湖广总督陈夔龙、摄政王载沣也加入了弹劾溥颋的行列,有几个御史早年曾经受教于翁、陈等人,更是把溥颋骂了个狗血淋头。张之洞虽然早就预见了这个局面,但没想到溥颋的报应来得如此之快,他原本想出言说和几句,看看皇帝阴沉的脸色,摇了摇头,终究还是没说。
满堂的打死老虎,溥颋还有不死的道理?林广宇顺水推舟,恩准开缺,将学部尚书荣庆调任礼部尚书,同时拔擢该部侍郎严修为尚书。
朝堂大乱,原本对杨度九年分项筹备意见还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士经过奕劻和溥颋的打岔,差不多已经忘记掉了,在奕劻四条论的掩护下,杨度的折子顺利过关。
“诸卿的意见方才朕已经听了,很多话都非常有道理,朕心里也觉得异常欣慰。朕在瀛台待了十年,一直在考虑戊戌年的事情,再联想这几年来的种种,是也,否也,真的很难说清楚。朕只是在追悔,10年前朕太过鲁莽,否则国家完全可能不是现在这副模样,如果说有错,朕的错是第一样。”林广宇说着说着眼泪就落了下来,“请张师傅替朕拟一个罪己诏,务必要说明‘殇气运者在一莽字,害百姓者在一躁字’的意思。”
“臣遵旨。”
君忧臣辱,满大殿的人都跪了下来。
“朕说这番话不是辩解,更不是要翻案,有些事错了便是错了,不能粉饰,但足以让后人引以为戒。比如甲午年的战事,朕当年常常以为翁师傅力主抗战,李鸿章经常避战自保而以翁师傅为是,李鸿章为非。庚子年后我才知道,翁师傅与李鸿章有私人恩怨,北洋水师要买什么枪炮翁师傅经常找借口卡着经费不给,李中堂顾忌敌强我弱才不愿出海抗敌。李鸿章此举固然未必对,但翁师傅之所为气量亦太狭小。谭嗣同等六人10年前固然有种种失当之处,但总是一片赤诚为国为民之心,朕却不忍多加斥责。”
“皇上。”奕劻站出来支持道,“两宫回銮之后,太行皇太后亦不无追悔,常和奴才说,‘戊戌年要是按着那帮大臣的话做便好了,说不定国家就没有这一劫’,奴才听了常常铭记在心。太后后来广行新政,与当日维新亦有不少契合,足见太后诚意。只是,风云际会,有些结非得皇上亲自来解不可……”
那么,便把结解开吧……第三次机遇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四十三章 风云际会
……
很显然,徐世昌最主要的话还没说出来:“听说王爷前日里说及岑云阶时骂其勾结康梁?”
“是……”一听说到这事,奕劻老脸已涨得通红。
载振插话道:“不是我埋怨阿玛,勾结两字万不该提,这不是骂皇上么?”
“琴轩已经说了我好几次,差点没给他骂死。”奕劻心有余悸。
但徐世昌的话更让人大吃一惊:“恭喜王爷,您把话说到点子上了。”
“啊……”其余两人目瞪口呆,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若是太后在,勾结康梁自然是杀头的重罪,可是现如今是皇上在,勾结康梁,哼哼……”徐世昌神秘一笑,“您说他岑云阶是开心还是难过?”
“哦……”两人恍然大悟。
“所以,王爷,有人重新启用,有人永不叙用啊!”徐世昌轻轻点出,康梁二字实际上是岑春煊与瞿鸿畿两人同案不同命的原因所在。
“徐叔的意思是?”
“得让王爷帮皇上一个忙。”
“怎么帮?”
“康梁二人的身份还是钦犯,虽然皇上只要下道圣旨就摆平了,可10年往事涉及了太多的人,反对翻案的人绝不会少。这事皇上难办,王爷出头却是好办。”
奕劻开心起来:“这是皇上的心事,咱得帮他办成了。”
“只是得巧妙一些,否则……”徐世昌一脸神秘,“这话我说出来不像样,但总得有人说,王爷若是说了,自然大功一件。不光皇上得承您的情,就是康梁也得对王爷心存感激。到那时,您还顾忌张南皮做什么?就是载家兄弟,王爷也有话说。”
“妙极了。”听了徐世昌的一番提点,奕劻父子仿佛拨云见日,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许多——原来还有这么多窍门。前些日子气急败坏的奕劻光顾着和那桐说大话,说什么本王必定有方,顺着皇上的心便是,但究竟怎么办他心里没底,不然也不会惴惴不安,现在一切都开始井井有条了。
奕劻让载振拿出一方上好的云石砚台,恭恭敬敬地递给徐世昌:“菊人兄,你来京城,我没个担当,实在过意不去。这方砚台琴轩垂涎好几次了,我都没舍得给他,现在给老翰林倒也恰当。”
“不不,王爷,这如何好意思?”邪了,从来别人到庆王府只有送钱的份,没听说还有倒贴的。
“徐叔,您别嫌弃,就当我孝敬给您的。”载振机灵,忙不迭跪下磕头,“今后还想请您老人家多多指点文章呢……”
夜色苍茫中,奕劻父子依依不舍地送走了徐世昌,他们哪里晓得,这根本就是林广宇又打又拉的另一手,挑明了让徐世昌前去稳住奕劻父子。徐世昌拿着那方砚台,心中唯有苦涩——事态的发展根本不出皇帝的所料,这父子俩跟袁慰亭比实在差得太远,比之皇帝也差得太多,还是老老实实按着皇帝的旨意干吧。
但是,站立在朝堂之上的奕劻并不知晓徐世昌和皇帝的先行之谋,眼看善耆、载泽等人洋洋洒洒说了一通,他却在心里冷笑:“张南皮啊张南皮,别以为袁慰亭死了本王就没了倚仗,徐世昌比你厉害多了。”
“庆王爷有什么看法?”
“禀皇上,奴才对几项大政都是极力赞同的,不过还有几句别的话想说。第一句,皇上定了明年改元,为昭示皇上仁德爱民,当大赦天下,泽被苍生,这事得由法部落实;第二句,禁卫军编练事关重大,非向德国好好学习不可,臣保荐贝勒载涛出任禁卫军考察大臣,专程赴德国考察禁卫军如何编练,以便有的放矢;第三句,庚子年的旧事,既已给立山、徐用仪、许景澄、联元、袁昶等人昭雪,奴才恳请恢复五人原官并追加谥号,彰显朝廷怀德之意;第四句,戊戌年的旧事,翁师傅、陈宝箴等人处分太过严重,杨深秀等六人的处置亦不无过当之处,还请圣意再度体察。”
奕劻扔出了大炸弹,眼看众人一片震惊,原本略有倦意的皇帝也闻言坐直了身子,再看到徐世昌暗递眼色给自己鼓劲,奕劻心里那股得意劲就别提了。
大赦这一条,自然是历朝惯例,没什么可说的,就是再站出100个翰林来也驳不倒奕劻,自然是准了。可是这其中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大而广之的大赦后,康梁身上原本的钦犯身份自然而然除了,这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考察这一条,一来附和了皇帝的心意,二来给没有任何差事的载家兄弟找了个正经事做做,载涛再怎么样也得承奕劻的情,起码不至于站到对立面,冠冕堂皇下另有所图。
昭雪这一条,庚子年围攻使馆摆明了是失误,这5人既然极力反对,当然是有功无罪,皇帝当年就是反对和8国开战的,这五忠要是平反,等于也认可了皇帝的态度,更何况还能博得这五人门生故吏、亲戚友好的同情,何乐而不为?
戊戌这一条却是最为重要的,但奕劻把准了腔调,他这说法不翻案,却叫做给原先处理太重的人减罪,一方面照顾了皇帝的面子——否则维新的事情没个说法,皇帝的宝座也坐不稳当,另一方面也没有推翻慈禧定下的基调——罪名还是那些,只是说处理太重,个中内里,由得你去猜想。
沉默片刻后,满大殿跟炸开了锅似的,沸沸扬扬。前三条大家都没什么好说的,照办便是,可这第四条的水实在是太深,奕劻这一搅和,原本就深不见底的这坛水又变混了。
刚当上礼部尚书没几天,亦是戊戌年的受益者的溥颋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说戊戌年六君子的定案证据确凿,天理昭昭,没有改判的必要。这一说却惹恼了皇帝,眼看皇帝的脸越来越长,奕劻就知道有戏。还没等他出身,岑春煊已经站了出来,大声道:“溥颋言辞无状,臣力劾之!”
有了第一个便有了第二个,同情维新变法的人决不在少数,载泽、端方、戴鸿慈可都是在考察宪政上挂过号的,对岑春煊自然也是出言声援。不多会,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湖广总督陈夔龙、摄政王载沣也加入了弹劾溥颋的行列,有几个御史早年曾经受教于翁、陈等人,更是把溥颋骂了个狗血淋头。张之洞虽然早就预见了这个局面,但没想到溥颋的报应来得如此之快,他原本想出言说和几句,看看皇帝阴沉的脸色,摇了摇头,终究还是没说。
满堂的打死老虎,溥颋还有不死的道理?林广宇顺水推舟,恩准开缺,将学部尚书荣庆调任礼部尚书,同时拔擢该部侍郎严修为尚书。
朝堂大乱,原本对杨度九年分项筹备意见还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士经过奕劻和溥颋的打岔,差不多已经忘记掉了,在奕劻四条论的掩护下,杨度的折子顺利过关。
“诸卿的意见方才朕已经听了,很多话都非常有道理,朕心里也觉得异常欣慰。朕在瀛台待了十年,一直在考虑戊戌年的事情,再联想这几年来的种种,是也,否也,真的很难说清楚。朕只是在追悔,10年前朕太过鲁莽,否则国家完全可能不是现在这副模样,如果说有错,朕的错是第一样。”林广宇说着说着眼泪就落了下来,“请张师傅替朕拟一个罪己诏,务必要说明‘殇气运者在一莽字,害百姓者在一躁字’的意思。”
“臣遵旨。”
君忧臣辱,满大殿的人都跪了下来。
“朕说这番话不是辩解,更不是要翻案,有些事错了便是错了,不能粉饰,但足以让后人引以为戒。比如甲午年的战事,朕当年常常以为翁师傅力主抗战,李鸿章经常避战自保而以翁师傅为是,李鸿章为非。庚子年后我才知道,翁师傅与李鸿章有私人恩怨,北洋水师要买什么枪炮翁师傅经常找借口卡着经费不给,李中堂顾忌敌强我弱才不愿出海抗敌。李鸿章此举固然未必对,但翁师傅之所为气量亦太狭小。谭嗣同等六人10年前固然有种种失当之处,但总是一片赤诚为国为民之心,朕却不忍多加斥责。”
“皇上。”奕劻站出来支持道,“两宫回銮之后,太行皇太后亦不无追悔,常和奴才说,‘戊戌年要是按着那帮大臣的话做便好了,说不定国家就没有这一劫’,奴才听了常常铭记在心。太后后来广行新政,与当日维新亦有不少契合,足见太后诚意。只是,风云际会,有些结非得皇上亲自来解不可……”
那么,便把结解开吧……第三次机遇 第一卷 风起青萍之末 第四十三章 风云际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