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收藏有一些宝刀。其中有一把全长111.5厘米,刀背上有18字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炼大刀吉羊宜子孙。”
    这说明,此刀用钢是经过了三十次锻打的。
    这还不算什么,周梁在唐家还看到一把刀,铭文是“中平元年五月丙午造作支刀百练清钢上应星宿”。
    这是经过了一百次锻打的钢材,也就是传说中的“百炼钢”了。
    以前,我国都是采用低温锻打渗碳法来炼钢。东汉年间,我国已经开始采用炒钢法炼钢。也就是把生铁块融化成铁水,然后不停地搅拌,冷却后形成海绵状的钢锭。然后反复锻打排除杂质。
    炒钢法提高了制钢的效率,能制造出更加优质的钢材。西方在十七世纪以前都还没有学会炒钢法,依然使用落后的低温锻打渗碳法。因为炒钢法需要加热到一千四百度以上,将铁块融化成液体,技术要求比较高。
    这个时代的钢材等级,就是按照三十炼、五十炼、七十炼、百炼来分的。三十炼已经算是一口好刀了,值得用错金铭文来告诉后来人。而最好的宝刀,就用百炼钢打成。
    百炼钢极耗工时,上等的工匠打造一把百炼钢刀,需要半年左右。可想而知,百炼钢是无法作为制式兵器普及到军队里的。
    普通的兵刃,可没有这么讲究,有个十炼就不错了。
    周梁也知道,直接跳跃到现代的炼钢技术,是不可能的。就算他自己是个理工男,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克服各种技术关卡。除非他什么也不干,一辈子就和炼钢技术卯上,钻研几十年,或许还可以在缺乏现代炼钢设备的条件下,炼出现代标准的钢材。
    他来到汉末,并不想做一个技术研究者。可是练兵结束之后,他还是不得不天天往工坊跑。他将搜集到的灌钢法资料编写成一本册子。令工匠们依照这个方法来打造兵刃。
    灌钢法的实质,就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把百炼钢刀,通体都是百炼钢。但是刀体与刀背部分其实不需要这么硬的钢,柔韧一些更好。灌钢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刀刃部分是百炼钢,其他部分是生铁渗碳钢。这样打造出来的钢刀,具有百炼钢刀的锋利,还更加柔韧,不易折断。造价与工时都大幅下降。
    灌钢法据说是南北朝时期发明的,到唐朝已经普及,宋明以后还发明了不少改进技术。
    周梁把这几千年的技术成就都编写进炼钢手册里面,等工匠们实际证实这些技术可行之后,他就将这本炼钢手册印刷出来。
    对于此时的工匠来说,这些领先这个时代的技术,实现起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这些技术就如同雕版印刷一样,没有早一千年出现,是因为没人灵光一现想到这个办法,而不是这个办法的原理有多么高深。
    我国古代的技术进步缓慢,没有一套科学逻辑思维。新技术的出现,基本靠运气,而不是靠科学的方法。
    如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懂得科学方法的人才,中国的社会肯定会迎来一次技术爆发。到时候,周梁只需说出一些设想,比如火药、火炮等等,技术人员就一定可以研究得出来,无需周梁自己亲自去实验。
    工匠们用了一周时间,就成功使用灌钢法做出一把宝刀的样品,与周梁手里那把中平元年的百炼钢刀同样锋利,但显然要坚韧得多。等培养出足够数量的熟练工匠,用灌钢法筑造兵器的速度还能大大加快。
    周梁没有要继续制造钢刀,他递给工匠们一张设计图。这是一只矛头,开刃的部分长达两尺,近似于一把短剑。
    周梁更看重长矛在战场上的作用,普通士兵如果都能够配备百炼钢级别的长矛,杀伤力是非常恐怖的。
    如果是骑兵,配合马镫,手里一把近三米长,锋刃两尺的长矛,冲击起来,可以穿透这个时代的任何铠甲。凭借这个,周梁就可以训练出这个时代最恐怖的骑兵。
    这种兵器,就是数百年后,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军队的主要装备,长矛之王:矟。
    几天后,那把锋利的矟头被递到周梁的手里。看着矛脊上细腻的纹理和矟刃上的寒光,周梁感到体内的血气在沸腾。
    他立刻下令装上矛柄,然后交给魏延。这把丈八巨矛矛头的长度令魏延感到震惊。
    “试一试!”周梁笑着鼓励魏延。
    周梁用木桩做成一个假人,蒙上牛皮,外面再套上一件鳞甲。
    魏延用力一扎,矟头轻而易举地刺穿了鳞甲和牛皮,深入木桩十公分。
    “好矛啊!这是给我的吗?”魏延虽然是善于使刀的,但是如果给他这么一柄长矛,他也是不会拒绝的。
    “这种兵器叫矟,可以给你!”
    魏延知道周梁很慷慨,而自己得到这把宝矟也是理所应当。宝剑赠英雄嘛。如今在周梁的手下,只有路虎可以和他较量一番。路虎作为周梁的贴身护卫,也许单打独斗还要强一些(这一点,魏延也承认,因为他伤好以后,已经偷偷地和路虎比划过好几次),但是一个护卫,是比不上他这样可以统帅军队的大将的。所以,魏延觉得周梁自然应该对他要特殊一些。
    他的得意还没过三秒,周梁又加了一句:
    “以后,我们的长枪兵戟兵全部改用矟,人手一把!”
    魏延差点昏厥过去。
    周梁先给工坊做一百根矟头的任务。装备目前军校里的一百二十名士兵绰绰有余。
    如今工坊的工匠已经超过了一百人,周梁依然觉得太少。他不停地派人去襄阳催促唐瑁,要他再加快招纳工匠的速度。
    唐瑁在八月底又送了二十个熟练工匠过来,同时带给周梁一个消息:刘表给唐家庄园的赋税任务是,到明年秋天,需要缴纳一万石粮食。
    由于不得不接受这个任务,唐瑁如今在襄阳每天都闷闷不乐。
    周梁听了下人的汇报,知道唐瑁心情不佳,连忙写了封信去安慰。
    一万石粮食可不是小数目,如今一亩地产两石粮食就算是不错的了。筑阳那么多山地,许多都达不到亩产两石。不过周梁一点儿也不担心。到明年,他会让刘表的人明白,不只有米麦是粮食,土豆红薯也是粮食。
    而土豆和红薯的亩产,可以达到二十石以上。

章节目录

我的家通往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尼罗木糖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尼罗木糖醇并收藏我的家通往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