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他们总能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存在和发明。
    在溪边捕鱼的李稷拿着鱼叉坐在岸边的大石头上休息,听到光幕中后世小辈在说自己的事迹,又听好友的名字出现,转头看了看正蹲在溪边,用水洗着某个木制长条状物的荆越,赞了声,“阿越有巧思。”
    荆越笑着回答,“做水梯出来不难,要将你这根腿架做出来才是个精细活儿。何况梯田还是你出的主意,论聪明才智,你也不差。”
    李稷这条腿当年被人打折后,就再没好过,落下残疾,走路不稳,跛脚,稍微走快一点儿就会摔倒。
    后来遇到荆越,他说要帮他做一个能支撑他那条腿平稳走路的器具,在今天之前做了好几个东西出来,然都没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上不够灵活,走路依然跛脚。
    但李稷相信荆越最终能成功做出来,不光是出于对他这个朋友的信任。
    还因为,他是天工荆越。
    一个被历史在工匠技艺上认证过实力的人。
    他第一次听到光幕中人提到自己名字时,是不敢相信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有着农神之称的人是自己的,但现在古古将他的出身一公开,再加上,他身边也只认识一个叫荆越的朋友,毫无疑问,他们就是这期直播要讲的两个主人公了。
    抬头,李稷看到远处河岸上,正朝他们奔来的一行人,那些人里有几个是同村的村民,还有几个穿着县衙的衙役,隔了老远,都能听见他们在呼喊什么。
    荆越自然也注意到那边的动静,抽空抬头看过去一眼,“找来的还挺快。”
    可不是。
    他们现在算是一朝成名,天下知了。
    离光幕出现到现在也不过才过去一刻多钟的样子,县官就派了衙役过来,不过看那行人奔过来的热乎劲儿,该不是对他们不利来的。
    除了水梯,荆越还针对田间农夫务农用的工具作出了改良和发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工具数量多达几十件,像他发明的一种名为撒子的长方形播种工具。
    就是将菜籽装入一块木盒子里,盒子底部开上几排大小不一的小孔,底下再装上几块完整的小木片,木片边缘再挂上细绳,一抽动细绳就会有菜籽从孔洞掉到坑中,不用时再松开细绳,那木片又会自动回归原位将孔洞挡住,保证里面的菜籽不会漏出。
    类似这样奇巧的发明还有很多,比如博物馆中还在展出的像双头木车、人工碾米桩、角形镰刀等等,都是荆越的发明之一,并且他的发明不只在农事方面,在机关器件上也有研究。
    刚开始,金万来还很欣喜发现了荆越这个人才,想要将他举荐给神昭大帝。但后来他才发现,原来值得推荐的人才不只荆越一个,李稷于农事上的天分同样突出。
    古古等到许州山上的农田产出第一批粮食的时候,相较于其他人家的田地,李稷家田地的粮食产量总要高出其他人家三成
    。
    刚开始其他人还以为是李稷运气好,开垦出的农田正好都是土壤肥沃,土质较好的,所以种出的粮食产量才高。
    但等到第二年,有人家嫌山上的田地土地贫瘠,种不出多少粮就想干脆放弃掉,但李稷不嫌这个,反而欢欢喜喜的地将这些田地接手过来继续耕种,等到来年秋收所有人看到那片田地时,他们都傻眼了。
    因为原本被他们嫌弃长不出粮食的地,到了李稷手中,又成了能亩产大几百斤的好田。
    诶嘿,这一下就让他们找出根本原因,也引起了金万来的注意。
    不是田的问题,而是种田人的问题。
    古时大宸的一亩田和现代的一亩田面积有所不同,具体有多大主播也不知道,毕竟古古又没穿越过去亲眼对比看看,他也是从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到这一点,但据神昭年之前的史料记载,一般普通农户人家一亩田地一年能产七百百斤粮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算是质量比较不错的良田,一般的田顶多只能产出大概三百到五百多斤不等,还有土质不好的,或因当地气候原因,粮食产量更少。
    如果想要达到亩产千斤的成就,不光需本年风调雨顺,平常侍弄田地也要勤快,像除草、捉虫啊这些是必不可少,还要保证田地有充足的水源。
    然而古时的大宸可没有农药、除草剂这类东西,像这些事都需要人工去做,更甚者,如果田地地势高了,通过人力来运水灌溉农田也是常态。
    怎么个人力运水法儿呢
    也就是当时人们能想到的,最原始的办法用木桶装水运送到山上。
    所以这样一来,就很耗时耗力,且这只是人能做的,一年收成好不好主要还是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吃。一场旱灾,就能断了不少百姓一年的生计,如果干旱时间再长一点,还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古时的普通百姓,苦啊
    古古感慨,民以食为天,人不吃东西就活不下去,务农的人家如果田地收成不好,也将影响一家人的生计。一个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农业水平的提高。
    李稷之所以田种的好,多是来源于他从小就积累的种田经验,但话又说回来,当时务农的人又不少,有些老一辈人更是种了一辈子田也没有李稷种的好,这是为什么呢
    古古并没有卖关子,直接点明重点道因为不光要有经验,还要多思考、要想,要敢于实践。
    李稷可能不懂化学,更不知道什么是物质的分解,但是他会看、会想、会思考。
    当初木家村中也有和李稷一样想开垦山上空地为农田耕种的人,但数量不多,可能是因为当时许多人家考虑到后期的灌溉田地是个大难题,所以才没多少人愿意去干这事儿。
    而李稷不一样,他原本是李家村人,田产也在那边,后来搬到木家村了一切从新开始,手中能买到的良田数量有限,所以不得已才和少数几人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过当时许多人
    家这样选择,也很正常,因为农户人家本就生活不富裕,他们的体力和时间就是他们换取生计的砝码,如果要开垦新的田地去耕种,首先需要考察土质,这是怕将来这块地的土不适合耕种,长不出粮食;
    其次,那批田在山上,尽管田地附近树木多被砍伐,还组织有人巡逻守卫安全,山中的猛禽也被射杀了不少,但依然不排除山上有野猪、豺狗等兽类会出没。
    还有就是用水问题。
    这些麻烦都让不少人家不敢睹。
    万一因要照顾新的田地,而耽误了现有的农田耕种,他们一家来年吃什么怎么活
    而李稷则是,再无田地耕种,他们就没法活了。
    当时荒地初开垦成田地,地里多的是杂草和枯枝烂叶,还有许多的动物粪便,其他人都选择了将这些多余的东西清理出田地,而李稷则不,他直接放火在田里将那些杂枝烂叶给烧成了灰,粪便也留在了田间。
    当初还有人以为是他懒,但其实不然,这些恰恰才是他耕种的田地粮食产量增高的原因。
    农村种过田的人都知道,草木灰和动物的粪便对于田地来说不仅不阻碍其中作物的生长,反而还能增加土壤的养分。
    “这是什么道理”
    大宸田垄上诸多人疑惑,相互交谈着。
    但这可不是李稷田地增产的主要原因啊。在咱们现代农村有一些人家会通过给田地增加营养,从而达到来年增加粮食产量的目地,方法也就是堆肥。
    在冬季农闲时期,为了使来年的春耕田地变得更加肥沃,就会利用作物桔杆、杂草、泥土、人畜的粪便等有机物混合堆腐制成肥料。
    但通过考察大宸神昭时期历史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在当时就已经被李稷发现并使用了。
    至于和现代相比,堆肥效果怎样,e主播也说不好,古古想了想,才说道反正后期,经过李稷在大宸农业上的发展和一系列耕种方法的改进推广,大宸到了昭元四十年,普通人家也已经普遍能实现亩产近千斤的成绩当然,根据土壤质量的不同还有地区气候上的因素影响,粮食产量也会存在波动。
    但光是这一个平均数字的上升,就已经能看出当时的大宸在农事上的进步和提高。
    堆肥法让李稷正式从田间走入朝堂,从一个农家子,摇身一变成了皇帝麾下的农务司副司长,很得帝王看重。
    此后李稷一家从许州搬入京都,昭元三年,李稷上任后,马不停蹄的带着农务司的一众人在帝王批给他的京郊田庄上,开始了长期研究如何能再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并在六年间陆续对大宸一些现有耕种技术进行改良,初步取得一些成果。
    昭元九年,他带人前去北疆,支援南宫舒华在北疆研究出用土木棚房种菜技术。
    后,他还试着用这种方法栽种稻黍,也成功了,但是到底受房子空间温度限制,不能一次性大面积种植稻黍,不然室内温度供不上也是白搭。
    空间大了,要足够的温度远比小房子要难的多,所以他在几次实验过后,便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改为鼓励民众多建土木棚房,小面积在室内种植稻黍,来总体提高粮产量。
    然在北疆的这次种植经历,仿佛让李稷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大概当时的他也在想,既然北疆那种冰天雪地鸟不拉屎的地方都能种出菜和黍米来,那原本一些在人看来土地贫瘠也不适合种植的地方能不能种出粮食呢又该怎么种出粮来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李稷从北疆回京都后,没多久就又出京了。那他这次出京是干什么呢
    古古抛出这个疑问,手指轻轻一动,光幕上的窗口图片移至下一张,然看着上面史书记载的内容,大宸许多人都震惊了。
    不是吧,他们眼花了
    看着那页图片上记载的文字,认字的人头一次觉得这些字分开来看,他们都能认识,但是为什么组合在一起,就让他们只觉得陌生呢
    如何让盐碱地也能长出庄稼,就是李稷这次带队出京想要攻克的难题。,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

章节目录

直播被剧透历史的千古一帝,今天也很尴尬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四时已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四时已过并收藏直播被剧透历史的千古一帝,今天也很尴尬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