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太和公主
独自飞翔:仆固怀恩那时候已经叛唐而死了,仆固氏本质上是罪臣之女。很怀疑崇徽公主先前的状态是被皇室收养还是被关押在掖庭里。
糊糊:“唐代宗驾崩,登里可汗打算趁乱入侵唐朝,他的堂兄也是回纥宰相顿莫贺干达极力劝阻,登里可汗不听。
唐,大国也,且无负于我。前年入太原,获羊马数万计,可谓大捷矣。以道途艰阻,比及国,伤耗殆尽。今若举而不捷,将安归乎?
次年莫贺干达杀了登里可汗,自立为王,后来被唐朝册封为长寿天亲可汗。
天亲可汗杀了小宁国公主的两个儿子,小宁国公主悲愤交加,自然不肯再嫁,出居牙帐之外,直到贞元七年去世,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荣王女在塞外三十三年。
消息传回大唐,唐德宗辍朝三日。”
百忍成金:辍朝又怎样,荣王女一样没有名字,没有封号名分,只能以小宁国公主的称呼不尴不尬地在草原上生活。
糊糊:“小宁国公主丧子时年约五旬,不愿意再嫁杀子仇人。但大唐和回鹘的的关系不能断。
又送来一位真公主,咸安公主,唐德宗第八女,母不详。
史书没有对她婚后生活的一丝一毫记载,只知其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异族制度,频繁跟换丈夫。
不到八年,历嫁两姓三辈四代可汗,在回鹘生活二十一年后咸安公主溘然长逝,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回到故乡的和亲皇女。
太和公主成为咸安公主的继任者,她是唐宪宗第十女,唐穆宗的妹妹,同样母不详。
长庆元年,出嫁回鹘崇德可汗。婚礼后第三年,崇德可汗过世。
按照习俗,太和公主嫁给了继位的昭礼可汗。十一年后,昭礼可汗死亡,太和公主又嫁给两任丈夫的侄子章信可汗。
唐朝女子面对婚姻伦理比后面几个朝代都开放。再怎么开放,也很难接受这种收继婚的方式。
朝廷一般要求和亲公主入乡随俗,嫁给新任可汗,才能把和亲的价值最大化。
不然每换一任可汗,就要选择一位新的和亲公主,再配备大量的嫁妆和庞大的送亲队伍,这不是朝廷愿意见到的。
回鹘局势动荡,内部四分五裂,势力大不如前。唐朝内部对此有不少分歧。讨论的结果决定了太和公主最终的命运——她有无机会再次返回长安。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攻破回鹘都城,太和公主被俘。
黠戛斯人据传是汉人李陵和匈奴女人的后代。因为这种历史渊源,他们并没有为难太和公主,反而对公主礼敬有加。
唐朝这时也和太和公主失去联系,不知道其生死下落。唐朝一面派人送上财物安抚散落四处的回鹘人,一面四处打听太和公主的下落。
直到842年,唐朝才知道太和公主的大致下落。朝廷内部对如何处理太和公主,有较大的分歧。有部分大臣认为回鹘昔日强悍今日落魄,公主已连嫁三任可汗,再无归唐之理。
此时送妹和亲回鹘的唐穆宗已经去世,在位的是唐穆宗的儿子、太和公主的侄子唐武宗。唐武宗有一点血性,他给边境的唐朝远征军下令,寻找太和公主,保证公主安全,并护送公主归唐。
公元843年春天,太和公主离别长安二十二年后,重返故土。
唐武宗顾念姑母做出的牺牲和遭受的苦楚,为公主归来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册封太和公主为安定大长公主,命令文武百官恭迎,地点就在当年她出嫁起程的长安城东北门。起点归程皆相同,似乎暗示太和公主自得圆满。
但在欢迎仪式上,阳安长公主、宣城公主、义宁公主、临真公主、真宁公主、真源公主和义昌公主七位公主拒绝露面。
她的姑母、姐妹们认为她曾经嫁给胡人,有违公主的体面和尊贵,想要通过此举羞辱她。
唐武宗对这七位公主的所作所为感到气愤不已,阳安长公主被罚夺封绢300匹,其他六位公主封绢100匹。并将此事写入史书,以儆效尤。
太和公主不久后郁郁而终,年约40岁。”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大唐连精神都已经死去了。
我爱花花:那几个公主有点不知好歹了,本质上是太和公主二十多年的牺牲才有她们的安宁日子。
刘彻:“不是说唐朝开放吗?”
前面公主归国都是盛大欢迎荣誉加身,怎么到太和这里就变成皇室公主冷遇白眼。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太和若是尊贵受宠,也不会被选中和亲了。
糊糊:“宋明清都没有和亲之时,清朝公主嫁蒙古是为联姻而非和亲。满蒙联姻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末时期。
一为清朝皇室娶蒙古王公之女或为后妃、或为福晋。二是皇室公主和宗室格格下嫁蒙古王公贵族为福晋。
据史料统计,从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建立后金之前,到清末宣统年间,满蒙之间嫁娶多达595次,其中皇室下嫁蒙古各部王公的公主、格格为432人,皇室娶蒙古王公之女为163人。
这种联姻关系,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清朝公主下嫁蒙古王公的数量、等级与清朝统治的时局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皇太极巩固后金政权、联合蒙古对抗明朝之时,康熙朝需要利用外藩蒙古出兵平叛、巩固国家疆域之时,都是公主下嫁最多最集中的时候。
乾隆时清朝对外蒙古等边疆的统治稳定之后,下嫁公主的数量便出现逐朝减少的趋势。这前后的变化也正说明满蒙联姻的政治实用性。
清朝皇帝的公主分为两个品阶,皇帝嫡女为固伦公主,庶女为和硕公主。
最为人熟知的是海蚌公主,其实‘海蚌(勃)’是满语,汉译为参谋、议事,权倾漠南、漠北。”
康熙朝早期:有这位公主吗?
糊糊:“当时的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个部分。漠南蒙古就是内蒙古,也是最早与清政府建立亲密关系的部分;漠西蒙古就是额鲁特蒙古,是噶尔丹所在的蒙古;另外的漠北蒙古,就是今天的外蒙古,也是海蚌公主下嫁的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最初是相对独立的蒙古支系,由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和赛因诺颜部组成。
部族首领保存了汗王的称号。在康熙二十六年时,由于喀尔丹的侵扰,土谢图汗率先帅全部内附清朝,之后,其余喀尔喀各部也先后内附。使整个外蒙古置于清政府的直接统辖之下。同时开启了清朝与外蒙之间联姻的序幕。”
康熙:“喀尔喀蒙古,恪靖?”
糊糊:“唐代宗驾崩,登里可汗打算趁乱入侵唐朝,他的堂兄也是回纥宰相顿莫贺干达极力劝阻,登里可汗不听。
唐,大国也,且无负于我。前年入太原,获羊马数万计,可谓大捷矣。以道途艰阻,比及国,伤耗殆尽。今若举而不捷,将安归乎?
次年莫贺干达杀了登里可汗,自立为王,后来被唐朝册封为长寿天亲可汗。
天亲可汗杀了小宁国公主的两个儿子,小宁国公主悲愤交加,自然不肯再嫁,出居牙帐之外,直到贞元七年去世,这位没有留下名字的荣王女在塞外三十三年。
消息传回大唐,唐德宗辍朝三日。”
百忍成金:辍朝又怎样,荣王女一样没有名字,没有封号名分,只能以小宁国公主的称呼不尴不尬地在草原上生活。
糊糊:“小宁国公主丧子时年约五旬,不愿意再嫁杀子仇人。但大唐和回鹘的的关系不能断。
又送来一位真公主,咸安公主,唐德宗第八女,母不详。
史书没有对她婚后生活的一丝一毫记载,只知其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异族制度,频繁跟换丈夫。
不到八年,历嫁两姓三辈四代可汗,在回鹘生活二十一年后咸安公主溘然长逝,成为唯一一个没有回到故乡的和亲皇女。
太和公主成为咸安公主的继任者,她是唐宪宗第十女,唐穆宗的妹妹,同样母不详。
长庆元年,出嫁回鹘崇德可汗。婚礼后第三年,崇德可汗过世。
按照习俗,太和公主嫁给了继位的昭礼可汗。十一年后,昭礼可汗死亡,太和公主又嫁给两任丈夫的侄子章信可汗。
唐朝女子面对婚姻伦理比后面几个朝代都开放。再怎么开放,也很难接受这种收继婚的方式。
朝廷一般要求和亲公主入乡随俗,嫁给新任可汗,才能把和亲的价值最大化。
不然每换一任可汗,就要选择一位新的和亲公主,再配备大量的嫁妆和庞大的送亲队伍,这不是朝廷愿意见到的。
回鹘局势动荡,内部四分五裂,势力大不如前。唐朝内部对此有不少分歧。讨论的结果决定了太和公主最终的命运——她有无机会再次返回长安。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攻破回鹘都城,太和公主被俘。
黠戛斯人据传是汉人李陵和匈奴女人的后代。因为这种历史渊源,他们并没有为难太和公主,反而对公主礼敬有加。
唐朝这时也和太和公主失去联系,不知道其生死下落。唐朝一面派人送上财物安抚散落四处的回鹘人,一面四处打听太和公主的下落。
直到842年,唐朝才知道太和公主的大致下落。朝廷内部对如何处理太和公主,有较大的分歧。有部分大臣认为回鹘昔日强悍今日落魄,公主已连嫁三任可汗,再无归唐之理。
此时送妹和亲回鹘的唐穆宗已经去世,在位的是唐穆宗的儿子、太和公主的侄子唐武宗。唐武宗有一点血性,他给边境的唐朝远征军下令,寻找太和公主,保证公主安全,并护送公主归唐。
公元843年春天,太和公主离别长安二十二年后,重返故土。
唐武宗顾念姑母做出的牺牲和遭受的苦楚,为公主归来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册封太和公主为安定大长公主,命令文武百官恭迎,地点就在当年她出嫁起程的长安城东北门。起点归程皆相同,似乎暗示太和公主自得圆满。
但在欢迎仪式上,阳安长公主、宣城公主、义宁公主、临真公主、真宁公主、真源公主和义昌公主七位公主拒绝露面。
她的姑母、姐妹们认为她曾经嫁给胡人,有违公主的体面和尊贵,想要通过此举羞辱她。
唐武宗对这七位公主的所作所为感到气愤不已,阳安长公主被罚夺封绢300匹,其他六位公主封绢100匹。并将此事写入史书,以儆效尤。
太和公主不久后郁郁而终,年约40岁。”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大唐连精神都已经死去了。
我爱花花:那几个公主有点不知好歹了,本质上是太和公主二十多年的牺牲才有她们的安宁日子。
刘彻:“不是说唐朝开放吗?”
前面公主归国都是盛大欢迎荣誉加身,怎么到太和这里就变成皇室公主冷遇白眼。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太和若是尊贵受宠,也不会被选中和亲了。
糊糊:“宋明清都没有和亲之时,清朝公主嫁蒙古是为联姻而非和亲。满蒙联姻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末时期。
一为清朝皇室娶蒙古王公之女或为后妃、或为福晋。二是皇室公主和宗室格格下嫁蒙古王公贵族为福晋。
据史料统计,从明朝末年建州女真建立后金之前,到清末宣统年间,满蒙之间嫁娶多达595次,其中皇室下嫁蒙古各部王公的公主、格格为432人,皇室娶蒙古王公之女为163人。
这种联姻关系,对清廷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清朝公主下嫁蒙古王公的数量、等级与清朝统治的时局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皇太极巩固后金政权、联合蒙古对抗明朝之时,康熙朝需要利用外藩蒙古出兵平叛、巩固国家疆域之时,都是公主下嫁最多最集中的时候。
乾隆时清朝对外蒙古等边疆的统治稳定之后,下嫁公主的数量便出现逐朝减少的趋势。这前后的变化也正说明满蒙联姻的政治实用性。
清朝皇帝的公主分为两个品阶,皇帝嫡女为固伦公主,庶女为和硕公主。
最为人熟知的是海蚌公主,其实‘海蚌(勃)’是满语,汉译为参谋、议事,权倾漠南、漠北。”
康熙朝早期:有这位公主吗?
糊糊:“当时的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个部分。漠南蒙古就是内蒙古,也是最早与清政府建立亲密关系的部分;漠西蒙古就是额鲁特蒙古,是噶尔丹所在的蒙古;另外的漠北蒙古,就是今天的外蒙古,也是海蚌公主下嫁的喀尔喀蒙古。
喀尔喀蒙古最初是相对独立的蒙古支系,由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图汗部、车臣汗部和赛因诺颜部组成。
部族首领保存了汗王的称号。在康熙二十六年时,由于喀尔丹的侵扰,土谢图汗率先帅全部内附清朝,之后,其余喀尔喀各部也先后内附。使整个外蒙古置于清政府的直接统辖之下。同时开启了清朝与外蒙之间联姻的序幕。”
康熙:“喀尔喀蒙古,恪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