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规矩成明文
    皇宫,玄武门的北面的太液池,李承乾站在池边,听着苏亶的解释。
    如果用王九思来对比,那么相较于理想派的王九思,姚崇这样的年轻人就是激进派。
    李承乾看着池水道:“新政?朕也不知新政的方向在何处。”
    苏亶道:“他们都说其实陛下在准备新政。”
    “呵呵呵……”李承乾笑着,看着池边的几头鹿正惬意地走着,“其实朕从未想过什么新政,只是觉得适合的就是好用的,朕不能改变天下所有人,但可以通过一些权力,改变一些方式方法,只不过是慢了些,也不能一蹴而就。”
    “嗯……”李承乾走在池边,道:“今年支教的事情,安排得如何?”
    苏亶跟着陛下的脚步,道:“今年已有六百名支教夫子入选了,想要参与支教的有三千人。”
    “崇文馆不用担心银钱的事,朝中眼下不缺钱。”
    “臣明白。”
    于私心来说,李承乾不希望大唐有寒窗苦读,说什么寒窗苦读十年才能进士及第,太过残酷了,一个人的年华中,有几个十年的光阴。
    就业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就如崇文馆的支教事业一直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可于社稷来说这笔投资是很划算的,这世上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了。
    在支教的运作下,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参与支教,并且教授蒙学的孩子。
    让孩子们在十五岁就开始进入支教事业,说来的确也有些早。
    可这也是按当下的形势来安排的,为了让支教能够顺利铺开,为了人手不出现断层。
    乾庆一朝也只能从未来借一些人,让更年轻的学子早早进入支教。
    因此,在这个人口才过一千六百万,刚刚触及两千万人口的大唐,资源的分配还是很富裕的。
    这个人口还是各地各县几次清查之后上报的人数,这笔账其实很好算,按照口分田的赋税与各地的田亩数量就能得出来。
    御史们杀了这么多人,让绝大多数的隐户都还户籍。
    还有一个李义府,对他来说解决剩余的隐户,就要解决佛门。
    目前为止,几次彻查,几次清缴,这是能够查到的人口。
    或者是还未成为大唐一部分的南诏,以后也该是大唐的人口。
    再者说如今的西域还有数万唐人,近十万的兵马正在往西域调派。
    满打满算,在土地资源与生产资源还没有被消耗殆尽之前。
    目前,开始抓紧创造更多的生产工具,大概还来得及。
    一旦大唐的人口突破三千万,乃至五千万,资源的分配就会很拥挤。
    那还能怎么办,只能继续扩张,继续开拓,继续创造新的生产工具。
    苏亶问道:“陛下?”
    李承乾出神片刻,又将思绪拉了回来,“实践很重要,其实朕觉得除了苦读,我们的学子还要实践,他们亲眼看到的才是最重要的。”
    “陛下圣明。”
    放眼朝堂,英公是给陛下点头的,这位老丈人是负责喊陛下圣明的。
    苏亶又道:“寒门子弟接受支教七年,之后就可以参与支教,再是科举两年,军中历练两年。”
    “那么总计就是十一年。”
    “正是。”
    李承乾道:“朕不在乎大唐的臣子多么有才学,也不在乎他们的诗文多么冠绝天下,只要他们的才能,适合社稷。”
    “喏。”
    这片中原大地真的很养人,总会培养出一大群的才俊,让中原大地的才俊一代代走出来。
    “朕希望这十一年不再是不成文的规矩,朕希望这是崇文馆的明文。”
    苏亶道:“臣可以在崇文馆写下规矩。”
    一头鹿走到身边,李承乾轻拍它的脖子。
    年幼的学子且不说,只要学子开始支教,就可以得到朝中的月钱,支教结束之后入军中,还有钱饷,入朝中为官就有禄米。
    层层递进,一个年轻人从支教开始,只要他能够坚持下来,那么他在往后的数年,甚至还能攒下一些银钱。
    而这四年间,他们是几乎不用成本的。
    李承乾与苏亶的一场谈话,就将未来数十年间的人才筛选方略定下了。
    关中,千牛卫折冲府,程咬金坐在大营的辕门前还在抱怨着,“牛进达这个混账去了西域,娘的!这里的累活都落在了老夫头上。”
    侯君集笑呵呵道:“我们这些老兄弟,只有你还能用了。”
    程咬金道:“可叹,秦二哥与敬德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老哥哥们都老了。”
    一头白发的侯君集看到了远处有一队人正在走来,推了推发愣的程咬金,道:“人来了。”
    待这群年轻人到了近前,不耐烦的程咬金站起身,朗声道:“小子们!”
    一群穿着青衫或者布衣的年轻人快步而来。
    这个时辰,这个时节关中的天还有些热,吹来的风也是又热又干,程咬金整了整身上的甲胄,朗声道:“你们这些小子都是崇文馆来的?”
    这些学子纷纷递上文书。
    这些学子往后多半是文官,即便是文官也要来军中历练两年。
    瞧着还有几个瘦弱的学子,程咬金带着笑容,打趣道:“来军中有不少苦吃,你们现在走还来得及,某家不为难你们。”
    一个年轻人站出道:“大将军,我等早就听闻狄仁杰,裴炎也是科举入仕,谁说文吏之流就不能入军了?”
    “好!”程咬金朗声道:“你们想立军功,就去西域,去南诏,来老夫这里作甚?”
    刚讲话的年轻人再道:“大将军,立军功不分早晚,我等皆是奉命前来,待朝中需要我等披甲上阵,亦不会退缩。”
    程咬金伸手重重拍在讲话的这个年轻人肩膀上,问道:“小子,报上名来!”
    “在下宋之问。”
    还有人站出来道:“赵彦昭还请大将军赐教。”
    “沈佺期!”
    “李峤!”
    “徐齐聃!”……
    程咬金听着一个个名字,千牛卫一共分到四十个学子,其余人都被分到了各地的折冲府。
    “轻易让你们为官,倒是便宜你们了,朝中让你们来军中是为了让尔等多吃吃苦,想要入仕为官岂能轻易得到位置。”
    宋之问行礼道:“谢大将军指点。”
    程咬金拍了拍身边的战马道:“想要进入某家身后的大营,你们每个人都要策马绕着军营一圈,要是有不敢骑马的,现在就可以回去。”
    徐齐聃当即上前,拉过缰绳,翻身就上了马背,道:“大将军看好了。”
    战马嘶鸣,这个学子策马而起,片刻间就跑出了一里地,他的后方卷起一片尘土。
    程咬金示意让人再将后方的战马都牵上来,每个人一匹战马开始绕着大营而骑。
    看着他们策马的模样,有很多人手脚生疏,甚至还有几人趴在了马背上不敢动弹,还有三五个跑错了方向,却不知如何让马儿回头,甚至还有战马没有跑两步,就摔下了马背,场面一时狼狈又窘迫。
    看着一群还生涩的小伙子,程咬金倚着院门发愁道:“某家到底接了一门什么差事。”
    侯君集劝道:“陛下是希望文官也能上战场,不会骑马可不行,让他们来军中历练两年,当真是陛下圣明。”
    程咬金苦涩一笑,道:“真是为难某家,真是羡煞老牛,他在西域定是很痛快。”
    侯君集抚须哈哈笑着。
    程咬金实在是看不下去,就让大营中的将士出去,帮助这些学子。
    接连几天,千牛卫的大营内开始了苦训,宋之问一行人明天结束一天的苦训,浑身衣衫都被汗水浸湿了。
    李峤刚灌下一口凉水,扶着水缸道:“支教两年不说,还要在这军中苦熬两年。”
    宋之问道:“怎么,你这个世家子弟后悔了?”
    李峤扭过头,鼻孔出着气。
    “你们可知道当今太子?”
    几人纷纷看向讲话的人。
    那人道:“当今太子都能够在军中锻炼三两年,不问严寒酷暑,好几次累得迈不动脚,现在去了西域说不定还要杀敌,什么世家子弟,你有当今太子金贵?”
    李峤面色一红,放下水瓢作揖行礼。
    赵彦昭抬着一盆葡萄快步跑来,道:“弟兄们,大将军赏我们葡萄吃。”
    一群年轻人累了一天了,早就又饿又渴,闻言就冲上前抢葡萄,在军中也能分到如此多的葡萄,这就说明关中的葡萄大丰收了。
    乾庆十年九月下旬,关中的葡萄丰收,各县庆贺。
    人们在一片欢庆声中,进入了秋季。
    从关中往西看,也能够见到从河西走廊送来的一车车瓜果,西域的瓜果比关中早丰收一个月,如今关中瓜果丰收之际,西域的瓜果也运到了长安。
    长安城外,许敬宗拿着手中的一张纸,问向一旁吃着瓜的上官仪,“这是什么意思?”
    上官仪道:“就是新政。”
    纸上确实只写着新政两个字,许敬宗坐在城墙边,也从一旁的瓜农那里买了一块甜瓜,一边吃着还在思索。
    瓜农就站在城边,朝着路过的行人叫卖着自己种出来的甜瓜。
    关中有着独特的气候以及光照优势,每当这个时节,柿子与瓜果就会丰收。
    一个时辰,这个老农的瓜卖完了,他拉着自己的车离开了城门口。
    许敬宗还坐在城墙边,手中的瓜也吃完了,疑惑道:“陛下要制定新政了?”
    上官仪道:“现在的中书侍郎有二十人了,这就是新政之一。”
    本来,中书省只有两个位置的中书侍郎,一下子增补到了二十人,反倒是平摊了中书省的权力。
    每每遇到政事,中书省总是吵闹不休。
    上早朝的人也越来越多,从中郎将开始,但凡五品的裨将都要参加早朝,文吏也从五品官吏开始就要早朝。
    上官仪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道:“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许敬宗道:“何止朝中热闹,崇文馆,弘文馆,四方馆,文学馆的学子也越来越多,长安城随手抓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都是学子。”
    这也没办法,关中发展至今,如今最稀缺的资源反倒不是房子了,而是入学的名额。
    能够在四个学馆入学的孩子,都是关中各县精挑细选,其余没有被选上的孩子,只能去各县读书。
    也正因如此,长安城内的学子都是同龄人中最优秀的,也使人才在长安城过分地集中。
    即便是能够在中原各地数得上来的年轻才俊,最后也不得不来长安城一趟,即便不参加科举,如果没来过长安就称不上,见过天下英杰,更不知天地辽阔。
    未来十数年,因这经营许久的四座学馆,长安城依旧会成为一个人才虹吸的口子。
    是因为支教缘故也好,还是入仕也好,只要皇帝让科举在长安举办,天下才俊都会来长安城走一趟。
    杜正伦适时出现在两人身边,拿起另一半没吃的甜瓜,拿在手中吃着,嘴里传来咀嚼甜瓜的清脆响声。
    许敬宗扭头看向这个不请自来的客人,有时候看这个家伙挺不顺眼的,很想揍他,心中暗想,难怪这人一直得不到升迁。
    “不用这么看着老夫,吃你半个瓜罢了。”
    许敬宗又收回目光,看着繁忙的官道,又道:“你来做什么?”
    杜正伦道:“吃瓜,这个季节不吃瓜,太可惜了。”
    见两人目光还看着自己,杜正伦低声道:“半个时辰前,陛下传来旨意了。”
    “什么旨意?”
    “陛下有旨,在中书令与侍中之侧增加两位左右仆射,许敬宗任职左仆射,褚遂良任职右仆射,上官仪身兼中书侍郎,执掌御史台,加赐银青光禄大夫。”
    许敬宗一拍大腿道:“这个瓜吃得太值了。”
    上官仪快步离开,找了官道边的另一个瓜农,用银钱买下了一车甜瓜,朗声道:“杜侍郎,先前多有失礼,这一车瓜都送你了。”
    杜正伦笑道:“多谢了。”
    许敬宗懊恼道:“这个褚遂良……”
    升迁本是高兴的,本来以英公,马周,于志宁三人为中心的朝局增设到了五人,也就是在左右仆射,位列所有侍郎之上,依旧身兼尚书。
    偏偏多一个褚遂良。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张九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九文并收藏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