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朕愿为仁君
    曲阜的戏,自然演得融洽。
    孔尚贤回曲阜后施展“雷霆手段”,自己也割了肉;朝堂上弹章四起,山东地方大员虎视眈眈,如今皇帝真的来了。
    于是阖族代表一同在面圣时再请改孔子封号,朱常洛仍旧没表态,只是说了这事要朝臣们议一议。
    “夫子有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夫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志于仁者,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又由仁及政,曰仁,人心也,人之以安宅也;义,人路也,人之正路也。仁者爱人,可舍生而取义。”
    朱常洛说了这一段,望着孔庙的门停顿了一下才说道:“夫子至仁,功莫大于一句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人至矣。孟子功莫大于劝君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而君为轻。群臣有奏请封禅泰山,朕为天子,如今大明黎庶称不上尽数能安宅,天下更谈不上克己复礼而归仁,朕有何功绩可上告于天?”
    “朕此来山东,敬夫子道人人可为仁人,敬孟子倡天子该为仁人、爱人民、施仁政。朕欣而从之,愿为仁君。”
    于是便举步往孔庙之内先行去。
    背后自然一片赞颂之声,唯有孔氏一些族老听得稀里糊涂,本来脸色大喜,后来才看到孔尚贤的精神更恍惚、更加茫然无措。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
    细细看去,伴驾官员和山东地方官们的眼神也意味深长。
    现在不是说话时候。皇帝亲谒孔庙,随后驻跸于孔府,次日才取道孟子故里,而后到济宁去。
    孔尚贤得一直跟着。
    这段时间里,孔氏内部自然已经私下议论纷纷。
    “陛下敬先祖,这是好事啊,还称颂先祖至仁!”
    “是啊,拜谒孔庙比封禅泰山还重要。陛下要施行仁政,为何有些官员神色恍惚?衍圣公他也……”
    “是不是因为陛下说克己复礼,他们担心之前对我孔氏逼迫过甚了?”
    在一群半吊子看来,皇帝到了曲阜,态度上总体都是十分温和的。
    驻跸于孔府,那自然又是施恩。
    “贞教,你怎么不说话?”
    已经从曲阜知县位置上离开的孔贞教冷笑一声:“愚蠢!”
    “你!”
    孔贞教甩了甩袖子:“既然悟不透,就等他回来再说给你们听吧!”
    对于孔尚贤最终还是没能保住他的曲阜知县,孔贞教当然有些怨气。
    能出任曲阜知县,他在如今的孔氏族人里当然算是优秀的,因此懒得理会这些搞不清楚局势的家伙。
    而孔尚贤疲惫地从济宁回来之后,面对那些疑问果然大发脾气,多日来压抑着的情绪爆发出来。
    “什么是仁?能好人,能恶人,杀身以成仁!陛下要做仁君,他喜好什么人?厌恶什么人?是宁愿身死也要成就仁政,还是杀别人之身以成全成仁?”
    “封禅泰山,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陛下不封禅泰山,不去搞受命于天那一套,没人劝谏而自言民为贵君为轻!仁者爱人,仁君爱人民,还听不出来吗?”
    “陛下眼里,黎庶才是人民!天下人人都能安宅富裕才是仁政正路!天子克己复礼,官绅是不是也该克己复礼?礼部改为礼法部,多了个法字,你们就不明白什么意思吗?”
    “先祖和孟子是儒学祖宗!祖宗!何为仁,何为仁政,陛下已经明言了:这仁君,是要好人又恶人的!这天子,是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行天之道的!”
    “官绅若能克己复礼,则是被好之人!若不欲成仁,就是被恶之人!被杀之身!被损之有余!被告天地之功绩!”
    孔尚贤咆哮完了之后惨笑道:“仁义讲了两千年,天下官绅,谁能翻了这两千年来累累著述,说先祖和孟子都错了?至仁先师……已经不用议了!先祖学问,仅止于修身成至仁,还不明白吗?尊孔之儒生,当先求己身至仁!克己私欲,复守礼法,才是被好之儒生!”
    济宁南面,运河这一段便紧邻宽阔的微山湖。
    此刻,方从哲在理藩院那条船上,其下理藩院官员们闲来无事又在品茶聊天。
    做功课也不能一直做,何况今天这一局是方从哲召集的。
    “理藩院要记着陛下博爱仁心。即便诸藩蛮夷,陛下也以子民视之。既行仁政,则上兵伐谋,理藩院将来是重中之重。”
    孙传庭点头受教,进而请教道:“外相大人,由此推而广之,则陛下所言天下归仁,不只大明之内?”
    方从哲笑着点了点头:“伯雅聪慧。天下嘛,自然是普天之下。天下归仁,自是率土之滨俱为臣民。昔年英国公克复交趾,朝廷在交趾可算不得施行仁政,终究是得而复失。就不说交趾这些地方了,大明诸省又哪里谈得上归仁?如今陛下之志为正论,若能天下归仁,自然天下大同。”
    孙传庭肃然起敬,尤其想着这天下……并不仅仅只是大明境内。
    “天下……大同?”
    “要不然,博研院又何必琢磨更多度量衡?”方从哲肃然道,“广州这个商贸博览会,博研院诸供奉伴驾南来,可不只是为了协助陛下讲学。”
    御舟之上,朱常洛看着从南面送到御驾这边来的呈报。
    “这么说,从淮扬到江南,士林如今已经一片哗然了?”
    他开了口,刘若愚只说道:“陛下登坛授业,正论大道振聋发聩,许多年轻士子还是颇为振奋的。只不过不少人皓首穷经多年,如今听得自然格物才是脚踏实地学问之基这种正论,自然有无所适从之感。”
    “长江后浪推前浪,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就能优荣富贵的好日子确实要过去了,腐儒嘛,哗然便哗然。”他只是轻笑着,随后嘱咐,“御驾往南,这就到富庶之地了。朕要亲为表率克己,你和邹义要盯好下面的人,不可劳民伤财。一路上哪个地方非要大张旗鼓迎驾进献贡礼的,找些典型办了。朕此行,主要是讲学,是去广州再厘清一下藩邦的。”
    “臣记住了。”
    朱常洛看着他,顿了一下才笑道:“总算能改口了?”
    刘若愚有些尴尬:“陛下恩德,倒是臣着相了。”
    “你们是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朱常洛说道,“如今不比从前,内臣所管之事,所派之差,都与以前大不相同。你们服侍朕,这名分自会慢慢越来越正。”
    “臣代内臣们叩谢陛下恩典。”
    “起来吧。你在朕身边这么多年了,盼你将来也能在青史上留一篇。三宝公公是自海上建功业,你能帮着朕打理出一个得民心的天家和宗亲,让朕要推行的爱民仁政当真造福于民,青史自会好好记你一笔。”
    刘若愚郑重地点了点头:“臣定尽心竭力。”
    “去吧,写一封信给成敬。”朱常洛嘴角含笑,“朕也好些年没见他了,让他在南京好好准备着。御驾到南京时,让他请诸王一同只在码头接驾便好。”
    南京城内,皇帝在太学山东书院所讲的内容确实已经传到这边来。成敬已经在南京呆了十年,如今他也垂垂老矣。
    但他很放松,对着徐弘基等人漫不经心:“漫说宁国公在这里,就算宁国公不在,如今靖国公随行,陛下携天威南下,何必忧虑?”
    徐弘基说道:“确实议论纷纷……”
    “也就只能议论一下。中枢衙署再度大改,南京诸衙何去何从,工商牌照怎么办,赋税怎么收,他们的心本来就是悬着。”成敬看得明白,“这心里的大石要落地,总要南直隶和江南官绅们拿出个态度来。”
    说罢瞥了瞥他:“实则有人托你来问问我的口风吧?”
    徐弘基尴尬地笑了笑。
    他这一脉在南京传承了这么多代,与江南各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多少年来,再没有天子亲临南京的事。
    现在这个天子,又是一个对江南亮过刀、而且明显正继续磨着刀的天子。
    他还刚刚在北面砍得鞑靼人、女真人跪地臣服。
    前年那一战,战事紧张之时江南大有谬论。大势已定之后,王德完在江南大肆办案,朝廷借机又翻了一批旧账。现在王德完被擢升为新的税政部尚书,江南能不怕吗?
    “归根结底一句话,奉公守法、遵行政令便好,有什么好怕的?”成敬悠哉悠哉地说道,“新增金银养着孝陵卫和水师这么多年,魏国公不该掺和民政。学学宁国公,怡然自得。”
    徐弘基神情一紧,赶紧说道:“公公所言极是。”
    南京城里,士绅们怎么议论不管,南京诸衙的文臣们着实忐忑异常。
    执政院已经设立,皇帝已拜八相,北京中枢衙署已经与南京诸衙迥异。
    目前自然仍旧是惯性在往前走,但这种情况注定不可能持续太久。
    皇帝到南京时,必定要解决这个问题。
    江南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江南是赋税根基、人才根基;南京与北京合为一体,才是完整的中枢。
    利益面前,有太多人想要维持江南的现状。有一定的自主权,才谈得上保护他们现有的利益。对北京和中枢的财政支持,就是拿出来交换这部分自主权的筹码。
    如果大明国都仍在江南,则九边过于遥远。既不利于边防,又没有这两百余年来把北敌已经在辽金元时期生活了数百年的汉民重新融为一体的功绩。
    迁都北京后,则又离不开更富庶的江南通过运河对北方的支持。
    不过现在,时机已经初步成熟。
    首先北边大大缓解了边防压力,构建了一套新的边防体系和宗藩关系。
    其次运河之外,昌明遮洋行已经运转多年,海运已经初见成效。
    再次皇帝大改北京中枢、放权拜相后,北京诸官的利益已经与新政得失高度捆绑。
    再再次:湖广虽仍属于一般而言的江南势力团体,但朝廷的水利路桥规划里已经有经河南入湖广、自湖广去陕西关中的干道,湖广粮仓将来恐怕另有定位;辽宁省和承德府设立后,北边从长远看也自会有新粮仓。
    最后就是:圣天子在文治武功上已经足以让人敬畏。
    前两年是武功,而这回南巡先造起的声势居然是学问。
    这个问题牵涉到人才,牵涉到进身之阶。
    循着皇帝在学问方面的指引,自然更容易进入朝廷。通过新学进入了朝廷,自然要站在皇帝那边,施行新政。
    人人都知道皇帝早早就定下了爱民的基调,朝廷运转始终是需要钱的。江南作为朝廷的赋税重心,此后还要富国强兵,那就只有更富裕一些的大族大户割让利益。
    南京诸衙,过去就是江南大族大户们利益的代言人。
    他们通过与北京争夺对南直隶、江西、湖广、浙江的民政自主权,在皇帝难以更有效管理的江南维护他们的利益。
    所以南京诸衙如何自处?
    “赵大人,您从北京改任南京。如今御驾已到南直隶地界,火烧眉毛了,您说句话啊!”
    赵世卿看着同僚们焦急的表情,不置可否地喝着茶。
    上一个南京户部尚书是萧大亨,他后来做了当初的施政院总督政务大臣,只是可惜年纪大了没能成为这大明第一个宰执。
    如今他从北京户部尚书改任南京户部尚书,值此人心惶惶之际,他这段时间当然是南京诸多文臣的核心。
    大家都在找出路。
    “我说话又有什么用?”赵世卿放下茶杯之后漫不经心地说道,“江南的事,惯常就不是朝廷怎么说,南京诸衙怎么说,而是江南各族各家怎么做,朝廷要多大力气让他们做。”
    南京诸官们顿时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
    “他们还只是急着议论纷纷,你我何必着急?”赵世卿淡然说道,“你我皆为朝廷命官,陛下有什么旨意,朝廷要怎么改,难道你我要抗旨抗命?”
    “可是……”
    大家越看他,越觉得他早就胸有成竹,恐怕知道些什么。
    “无非要个准信嘛。”赵世卿了然于心,“你们也不妨对他们直言,就说说你们有没有抗旨抗命的决心好了。总之,我赵世卿没有。”
    御舟正在稳步南来,皇帝已经进入南直隶。
    他要把江南变成什么模样,此刻江南各家心里都没底。
    于是皇帝这一路上公开的一些言论,当然会被细细推敲。
    这一天,皇帝在曲阜的说法也传到了江南。
    皇帝说他要做仁君,施行仁政。
    不少江南老朽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光宗耀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冬三十娘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冬三十娘并收藏光宗耀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