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
    街上挂上了各色花灯。
    陆念和阿薇到广客来时,给小囡带了一只兔子灯。
    小囡比去年长胖了些,圆圆润润的,说话没有那么伶俐,但对熟悉的人就很亲近。
    接了兔子灯去,糯声糯气和陆念道谢。
    陆念逗她玩了会儿,待把孩子放下,歪过头轻声问阿薇:“腊月里抓兔子,没叫她看到吧?”
    “哪能让她看着?”阿薇一听就笑了,“平日杀鸡杀鸭也就罢了,杀兔子断不会当着她的面。”
    这般小的孩子,还体会不了拨霞供的美味,但知道兔子可爱。
    没得把人吓坏了。
    陆念上了雅间,一坐便是大半日。
    外头的喧闹在夜幕降临时到达了高点,随着大小花灯次第亮起来,整条西街五彩斑斓。
    陆念把椅子挪到了窗边。
    看灯、看人,不知不觉间困意袭来。
    阿薇给她盖了条毯子,让青茵看顾着,自个儿去了厨房。
    灶台上正煮元宵,白白圆圆一只只浮在水上。
    小囡提着灯在院子里耍得不亦乐乎,把自己逗得咯咯直笑。
    阿薇看着她,忍俊不禁。
    说来,她小时候也爱玩灯。
    那时候的金殊薇,每年上元都有很多花灯。
    年节里亲戚们陆续送来的,哥哥们从街上买回来的,歇假在家的祖父亲手给她做的,父母去寺里替她求来保佑的……
    花样繁多,大小不一,挂满了她窗外的树梢。
    离开京城前的那个春节是最多的一回。
    年前父亲就得了调令,定下了节后启程,因而还未到正日子,她就得了数不过来的花灯。
    树上挂不下了,又挂廊下,有特别中意的,放在屋里。
    四岁的小孩儿心性不定,昨日这盏、明日那盏,央着嬷嬷们给她换位置……
    那些细细碎碎的事,阿薇原记不了那么清楚,去了中州后、母亲几次挂在嘴边笑话她,她被笑红了脸,便印象深刻了。
    那时候想,四岁小儿淘气爱撒娇的羞事,过去了就过去了。
    哪怕她就长一岁两岁的,六岁的小孩儿也很要脸,不许羞羞她。
    母亲非要再提起来,母亲坏!
    可直到被一路奔来报信的花嬷嬷抱出家门,懵懵懂懂又迫不得已长大,幼年的记忆在脑海里越来越淡、只余下一些或模棱两可或稍显清晰的画面时,阿薇遗憾又后悔。
    她小时候炮仗一般跟着长辈们到处窜,惹出来的笑话肯定很多,母亲怎么不再多羞羞她,也好叫她再多记得些事……
    “阿薇姐姐。”
    细软的声音在边上响起,阿薇回过神来,蹲下来问站在她跟前的小囡:“怎么了?”
    “姐姐怎么不玩?”小囡问。
    阿薇笑了起来,摸着她的脸蛋:“姐姐在想,什么灯最好看。”
    那么多花灯,离京前最后一晚放在屋里的,到底是哪一盏?
    小囡举起手里的灯:“兔子好看!”
    西街北口,一辆马车停在胡同里。
    沈之齐先下车,又扶了长公主下来。
    两人今日衣着与前几日出门时大不相同,看着殷实、却无贵气,一副有那么点家底的商户夫妻模样。
    沈临毓站在马车旁,微皱眉头看他们两人整理仪容,担忧道:“真的不用我一道陪着?”
    “陪着作什么?”长公主反问,“我与你父亲看个灯而已,这十几二十年有你没你,我们少看灯、少赏玩了?”
    沈临毓只好看父亲。
    沈之齐慢慢悠悠,心情极好:“赤手空拳交手,你未必稳赢我。放心吧,不会让你母亲受冲撞。”
    “他就是个愣的!”长公主哼了声,“没眼力见儿,哪有这么大一个儿子跟着当蜡烛的!”
    沈临毓:……
    长公主逮着机会就要说他两句:“逢年过节,有一心上人,才不会孤零零的,甚至想凑合进父母跟前。”
    沈临毓看了眼胡同外西街上的灯火,道:“上元是看灯。”
    “听听!”长公主呵了一声,与沈之齐嘲笑沈临毓,“一说上元,他满脑子就是个灯!这样下去,我不摆出长公主的架势去给他强抢个媳妇回来,他得打一辈子光棍。”
    “不至于、不至于,”沈之齐也乐,“他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有人看灯,有人看人,”长公主抬手、在沈临毓肩上拍了拍,“你是人没得看,灯也没看明白。喏,出胡同沿着西街往南走,最前头路口就是广客来,我不管你看什么,你杵那儿当蜡烛去。”
    沈临毓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
    还是沈之齐解救了他。
    牵起妻子的手,沈之齐把人往外头带:“我们快些去挑盏灯,那好灯都不等人,说不定眨眼就被人买走了。”
    父母的身影融入了热闹的西街,沈临毓徐徐吐出一口气,在冬夜里涌出一阵白雾。
    虽然很近,但沈临毓原本没有想过要去广客来。
    案情进展得等到明日开印后。
    若要说回礼,他这几日也实在想不出合适的东西来。
    再说,每日入夜前,余姑娘都会回定西侯府,今日若是没回、应当也出去看灯了,不会在酒肆里。
    可母亲唠唠叨叨说这么多,不过去看一眼,回头问起来还不晓得有多少埋汰话等着他。
    边走边想,只是这路不太顺畅。
    出门观灯的百姓太多了,彼此还得小心些,免得撞到别人手里的灯。
    沈临毓走了好一阵,才不过半途。
    元敬闷头跟在他身后,左思右想冒出来一句:“爷,您空手去吗?”
    沈临毓扭头看他。
    太热闹了,只能听个声,却听不出到底说了什么,好在沈临毓会唇语。
    “临时过去,哪有备礼。”他道。
    元敬的唇语学得不过关,也不纠结去分辨,左右一看,挤到街边铺子上买了盏花灯回来,塞到沈临毓手中。
    “上元,拿灯肯定错不了!”元敬信心十足。
    沈临毓垂眸看着手上那只比广客来厨房的铁锅小不了多少的鲤鱼灯,一言难尽地道:“你去庄子上抓条这么大的鱼,余姑娘或许更高兴。”
    元敬:……
    他没有看懂,但他直觉不是什么好话。
    “爷,”元敬解释道,“小且精致的花灯早卖完了,只余下大花灯,价喊得高、店家不肯贱卖,小的不还价才能买回来。”
    别说,拎着这么一盏大花灯,显然是不好再街上走动了。
    一眨眼工夫,边上孩童哇哇叫着围上来,小心凑近了细看。
    先前这灯挂在店里,远望哪有近看有趣?
    沈临毓稍作停留,叫他们看了一阵才说要走。
    孩子们失望,亦步亦趋跟着他,沈临毓就让元敬抓了把铜钱给他们买饴糖吃,乐得他们欢呼。
    沈临毓抬步进了广客来。
    翁娘子正迎客,迎面见这么大一盏灯,一时也愣了下,又很快回过神来,冲沈临毓问安:“您来得巧,今儿的客人都能免费用一碗元宵,您到楼上雅间稍坐?”
    沈临毓颔首。
    不能真把这花灯摆人家大堂,不然还怎么做生意?
    沿着台阶上去,沈临毓问了声:“余姑娘看灯去了?”
    “在后头厨房呢。”翁娘子笑着答。
    沈临毓不由意外。
    厨房里,知道沈临毓来了,阿薇也一样意外。
    正好一锅元宵熟了,她装了两碗,端去雅间里。
    元敬替她开门。
    见食盘上两碗,他心思快,一本正经又浑然不似胡编乱造:“余姑娘,小的夜里没吃饱,这碗不够吃,小的去厨房里自己盛着吃。”
    说完,一溜烟就跑。
    阿薇失笑,进雅间后一眼没注意沈临毓,叫那盏挂在顶上的花灯吸引了目光。
    通身红里透金的鲤鱼,活灵活现。
    阿薇看得好一瞬没挪开目光,直到手上一轻,才发觉是沈临毓把食盘接了过去,放在了桌上。
    她便问:“哪来的花灯?”
    “我提来的,”沈临毓拿了一碗元宵,道,“实在无处放,就往梁上挂了。”
    阿薇抬着头看灯:“是从前头那家杂货铺买的吧,我前几日就见那东家把灯挂起来了,白日里看着就不错,点上灯越发好看了。”
    沈临毓咬了口元宵,心说元敬还真能歪打正着。
    “怎得想起买这么一盏花灯?”阿薇好奇着问道。
    沈临毓慢条斯理咽下口中元宵,道:“和我父母出门看灯,嫌我空着手,自说自话买灯塞给我,提着这么大的灯又不好走,便来这儿坐坐,也免得挤坏了灯。”
    阿薇问:“所以,长公主和驸马看灯去了?”
    沈临毓颔首。
    若是元敬在此,听这番对话,恐怕脸上都要绷不住。
    尽是假意,又全是真话,顺序一换、人物一省,都变了。
    沈临毓见她兴致盎然看灯,问:“怎得这时候在店里?既然喜欢看灯,为何不去外头看?”
    “是我母亲想看灯,”阿薇解释道,“她说她很多年不曾见过京中热闹的上元了,不想错过又等一年。”
    “你没有陪她一道去?”
    阿薇伸手往隔壁方向指了指:“就在窗边看,她看着看着睡着了。”
    这下轮到沈临毓讶异了。
    沈临毓问:“在这般吵的时候?”
    这头雅间临街,看热闹方便,却也太过于热闹。
    “是啊,”阿薇走到窗边,把窗户完全推开,一时间听得越发清楚,“这么吵的时候,她睡得最好。”
    街上人声鼎沸,孩童欢笑声清脆,不时有胡同里传来鞭炮声响。
    心中有阴霾,才最是眷恋满满的人间烟火,而不是那端正、深远的表相之下,一进进院子迈进去,吃人不吐骨头的地狱。
    带着幼时段段记忆的春晖园就像母亲的怀抱,能够让陆念心境安宁。
    街上的人来人往、人间百态是迷茫里的生气,牵着她莫要迷了路。
    沈临毓放下碗,也走到窗边,顺着阿薇的目光看灯火辉煌的西街:“你呢?蜀地的上元节和京里的不一样吗?”
    阿薇眨了眨眼睛。
    陆念对京城的上元念念不忘,但阿薇却没有多少印象了。
    看自然看过,只是当年太小了些,留下的记忆太浅。
    反倒是后来在外头那些年,嬷嬷带她去看过几次灯,小县城的上元比不了京师,但对阿薇来说也足够欢喜了。
    只是,从她嘴巴里说出来的上元,截然不同。
    “我以前身体太差了,不会去挤人山人海,”阿薇顿了顿,又补充几句,让自己身为“余如薇”的过往更加真实,“我母亲疼我,与我买了许多灯,就挂在窗外树上。”
    沈临毓想象了下那场景,道:“也是不错的赏灯法子。”
    说话间,北侧皇城方向,烟花腾空起,在百姓们的欢呼声中绽开朵朵姹紫嫣红。
    那是永庆帝的手笔,彰显君民同乐。
    沈临毓不清楚君乐不乐,只有逢五逢十,永庆帝才会登上城楼与众嫔妃、皇子公主们观花火,但民众一直都是欢乐的。
    除了严严实实的舒华宫,沈临毓想不到京中还有哪儿会看不到这场盛大的烟火。
    百姓们仰着头,小孩儿骑在长辈脖子上,恨不能睁大眼睛,把每一响的花型都映在眼睛里。
    一声高过一声的欢呼里,沈临毓转头看身边。
    不自禁的,沈临毓想到了前几日萦绕心头的问题。
    人不会只有悲而无喜。
    即便不是打心眼里迸发出来的畅快,但今晚的余姑娘,应该是欢喜的吧?
    思量间,被打量着的人忽然也转过头来,她惊喜地道:“有条鲤鱼。”
    四目相对。
    欢呼声太响,烟花声也太重,沈临毓没有听清楚阿薇的话,也没有看清楚她的口型。
    他只看到了那双眼睛里明明灭灭的光,仿佛繁星落地。
    “什么?”他低声问。
    阿薇又指了指那悬在梁上的花灯:“我说,刚才的烟花是条鲤鱼。”
    “吉利、喜庆。”沈临毓说着。
    烟花散了,叹息之后,外头声响渐渐平息。
    沈临毓却像是被炸得耳鸣,又重复了一遍,道:“我以前也常玩鲤鱼灯。”
    阿薇揶揄道:“和这只一般大的?”
    “那时候提不了这么大的灯,”沈临毓也笑了,“母亲惯爱叫我提着,她说我的名字,和鲤鱼很像。”
    闻言,阿薇试着念了念,把自己念笑了。
    “印象里,我和父亲一起做过一只鲤鱼灯,这般大的,”沈临毓比划了下,“好像是五六岁的时候吧。”
    那只灯,是做废了好几只才做得的。
    他记得他交给了大哥。
    大哥提着灯笑得前俯后仰。
    当然,沈临毓没有把这一段说出来。
    欢喜的时候,就不要提沉重的事情了。
    难得余姑娘高兴,为了那些烟花,也为了他的鲤鱼。
    沈临毓离开的时候,把那盏大花灯留在了广客来。
    街上人群缓缓散去,他站在对侧,抬头看向那开着的窗户,那里头虽然没有人了,却依旧透出花灯明亮的光。
    沈临毓抬手按了按耳朵。
    烟花的声音似乎还留在耳畔,砰砰的响。
    深吸了一口气,又徐徐吐出来,沈临毓在那团白雾后闭了闭眼。
    他知道,那不是烟花的声音。

章节目录

醉金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玖拾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玖拾陆并收藏醉金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