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没错,还是我
    李暮笑着道:
    “不瞒您说,这个设备已经在研制当中了,预计3个月内便能够看到成果。”
    “3个月!谁设计的,这么厉害,难道是雷达研究所搞出新型多普勒脉冲雷达的那个人?”梁守槃震惊道。
    实话说,他觉得这玩意儿5年都未必搞得出来。
    更何况是这么短的时间。
    不过雷达研究所之前就搞出了不小的动静,如今在毫米波雷达上有突破,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暮摇摇头,道:
    “不是。”
    “那是谁?”梁守槃下意识地接了一句,又道:“算了,要是涉密的话,就当我没问。”
    闻言,李暮有些不好意思道:
    “其实是我。”
    梁守槃:“???”
    他用一种像是在看“怪物”一般的眼神看着李暮。
    没办法。
    这个消息属实有点冲击人的正常观念。
    抛开那些公布出去的领域不谈。
    李暮不仅在d弹领域发光发热。
    还在雷达领域做出了这种开创性的成就。
    这份能力,恐怕放眼世界都是独一档的存在,也就爱因斯坦和纽顿能压他一头。
    想到这里。
    他忽然像是抓住了什么,脱口而出道:
    “不会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也是你搞的吧?”
    李暮没有回答,又笑了笑。
    只是这笑容,看得梁守槃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中对李暮的评价,更是再上一层楼。
    爱因斯坦和纽顿能压一头,但也就是欺负李暮年轻。
    等再过二十年。
    只能望其项背!
    ……
    梁守槃再次用认真地目光打量起李暮。
    他搞了这么多年的研究。
    也见过不少少年天才,能为人所不能。
    可这么厉害的,还是第一个。
    迎着梁守槃的目光,李暮道:
    “只是帮了一些忙而已,不能说完全是我搞出来的。”
    “那也很了不起了。”梁守槃道。
    他也没觉得真是李暮搞出的新型脉冲多普勒雷达。
    只不过应当不是“一些忙”,而是在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想到这里,他当即道:
    “既然如此,那我接受您的邀请,加入研究团队。”
    “不过我还需要一些时间。”
    “所里有一项研究任务马上结束,不能在这个时候出差错。”
    梁守槃已经十分心动。
    毕竟李暮给出的条件实在太诱人了。
    先进的技术和明确的研究方案,两者都是无数研究人员所渴求的东西。
    有了它们。
    研究成功,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心动归心动。
    理智却提醒着梁守槃,现在还不能离开。
    要是他走了之后,霹雳-1d弹在最后阶段出现问题,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好,那我等您的好消息。”李暮微微颔首,也没有再劝。
    ……
    从空空d弹院离开。
    李暮继续前往半导体研究所。
    上次他和黄新华聊过之后,第二天就去了航空院。
    这几天也一门心思地扑在了d弹上,倒是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考虑芯片升级的事情。
    一边坐在车上。
    李暮一边拿出纸笔,开始写方案。
    超算芯片的升级,其实并不复杂。
    集成度的提升,就是一种直接地升级方式。
    不过这还不够。
    只是替换芯片,性价比并不高。
    “可以从封装技术上入手,现在应该能够勉强做到芯片堆迭和异构集成。”李暮暗道。
    芯片堆迭和异构集成,是3d封装技术的一环。
    但想要实现这项技术,还需要一些前置条件。
    高精度的光刻现在不缺,不过得掌握硅通孔技术,以实现层间电气连接。
    材料方面,需要低介质电常数材料和热界面材料。
    热管理上,微通道冷却、热管等高效散热技术,是必须要拿出来的。
    否则散热效率不够,高度集成的芯片随时都能被烧坏。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 3d设计工具。
    “电子设计自动化,看来得想办法拿出来了。”李暮手中的笔顿了顿。
    然后又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
    电子设计自动化,也叫做eda。
    它是设计电子系统的软件工具集合。
    主要用于电子工程领域,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和印刷电路板设计。
    功能包括电路设计、电路仿真、布局布线、验证和测试。
    “只需要先将集成电路设计的功能完成就好,这样可以省下不少的功夫。”李暮默默计划。
    完整地开发出一个eda不是不行,但未免有点太耗费时间。
    先解决超算芯片升级的问题。
    然后再考虑后续的完善,这样也能容易一些。
    毕竟现在杨天形、周溪令和苏东庄几个,手头都有着相当繁重的研究任务。
    再让他们负责,就有点把人当核动力驴使的嫌疑了。
    “看来得找些新人才行了。”李暮微微有些头疼。
    ……
    来到半导体研究所。
    李暮很快找上吴有望和王绶觉,说了要开发eda的想法。
    两人自然是全力支持。
    至于负责人。
    王绶觉直接道:
    “我来负责。”
    听到这话,李暮和吴有望抬头看了看他脸上的黑眼圈。
    旋即十分默契地同时摇了摇头。
    “怎么,不相信我。”王绶觉见状,道。
    李暮道:
    “不是不相信您,只是我觉得这个研究项目的难度不算大,可以找一些新人来负责,也好锻炼锻炼他们。”
    “没错,我记得咱们所里有不少的好苗子,比如王玹和倪广南几个就很不错。”一旁的吴有望道。
    他和李暮都了解王绶觉。
    直接说,后者肯定要嘴硬,说自己能顶住。
    所以便从培养新人入手,堵住他后面的话。
    王绶觉却还有些不放心,道:
    “他们是有些天赋,能力也不算差,不过单独负责一个软件的开发,还是太早了些。”
    “总要锻炼锻炼才能成长,你看现在杨天形他们几个就是最好的例子。”吴有望道。
    闻言,王绶觉想了想,觉得确实有几分道理。
    他也看出了李暮和吴有望不想让他参与进去的意思。
    所以没再多说什么。
    反正他是副所长。
    接着由头去项目组看一看,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随后。
    敲定了计划。
    吴有望很快让人叫来王玹和倪广南。
    看到他们。
    李暮颇为满意。
    他之所以放心将任务交给两人。
    除开锻炼培养新研究员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听到了他们的名字。
    王玹,未来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倪广南,计算机专家、工程院院士。
    虽说这都是未来的成就。
    但至少可以确认,两人都是可造之材。
    只不过,在听到他说要将eda的开发任务交给他们时。
    王玹和倪广南都有些许的不安,道:
    “李顾问,我们来负责,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其实让周组长、苏组长他们负责更好,我们才刚刚调过来不久,还需要学习。”
    “我们不是怕苦怕难,就是担心耽误了研究的进度。”
    两人满脸都写着纠结。
    负责项目。
    他们打心底儿一百个愿意。
    可两人一个才来2个月,一个才来1个月。
    在过来之前,王玹在京大数学力学系担任助教,而倪广南在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计算机。
    虽说跟着周溪令等人学习了不少软件工程方面的前沿知识。
    但简单的研究可以,负责一个项目,就有些力有未逮了。
    “我看你们很合适,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别人想要还没有呢。”一旁的吴有望道。
    闻言,王玹和倪广南脸上闪过犹豫之色。
    机会确实难得。
    可他们也清楚自己的能力。
    负责一个软件的项目开发,还有些为时过早。
    见状,李暮道:
    “难道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了吗?”
    “既然吴所长推荐了你们,就证明你们有这个能力。
    “当然,我不强求你们一定要到答应。只是希望你们明白,不要妄自菲薄,要大胆地面对困难。”
    他说完这番话后。
    王玹和倪广南原本犹豫不决的表情,立刻坚定了下来,道:
    “李顾问,您说得对,我们干!”
    “这才对嘛。”李暮含笑点头。
    旋即,他便拉着两人到一旁坐下,讨论eda的开发问题。
    不过首先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怎么开发。
    而是要先将用于提供程序开发环境的应用程序写出来。
    集成开发环境,也叫ide。
    一般包括由代码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图形用户界面等工具。
    并且集成了代码编写功能、分析功能、编译功能和调试功能等一体化开发软件服务套。
    “不过也不是一定要使用ide来开发eda,你们还可以用文本编辑器和命令行工具先研究着。”李暮最后道。
    ide并非是必备的东西。
    只是它确实能够显著提高开发效率。
    特别是在处理大型、复杂的项目时,发挥作用会更大。
    王玹和倪广南闻言,道:
    “李顾问,您不用说了,我们要研发这个ide!”
    既然做了决定。
    他们就在心底发誓,发誓无论如何都要做到最好。
    怎么可能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
    “好,那我们就先从ide开始。”李暮含笑点头。
    要是两人选择了轻松的,他虽然也不会说什么,但心底肯定还是要打个差评的。
    好在结果并没有发生意外。
    能在后世称为著名学者的王玹和倪广南,还是有相当坚韧的刻苦研究精神的。
    ……
    2个小时后。
    在李暮的指导下。
    王玹和倪广南勉强摸到了ide的门槛。
    开发一个集成开发环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任务,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比如编程语言、编译器、图形用户界面等。
    这些对于刚刚接触软件开发不久的两人,都有着相当高的难度。
    好在无论是李暮,还是吴有望和王绶觉,都愿意给他们时间。
    毕竟要培养,总是要有点耐心。
    否则直接让他们照着李暮写得方案照做就完事了,根本用不着这么麻烦。
    在李暮送王玹和倪广南在离开时。
    他们坚声道:
    “李顾问,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如果一开始他们还有些忐忑,担心自己难当重任。
    但在听完了李暮对eda和ide的框架和算法深入地分析之后。
    他们此时已然充满信心。
    要是再做不出点成绩。
    都愧对自己研究员的身份。
    “好好干,我看好你们。”李暮拍了拍两人的肩膀,勉励道。
    得到他鼓励的王玹和倪广南浑身一震,重重地点了点头,旋即大踏步地离开。
    ……
    紧接着,在初步解决了eda的问题后。
    李暮又跟王绶觉和吴有望聊起开发04型个人计算机的事情。
    集成度地提升。
    带来的不仅是运算速度的增加。
    同样也意味着个人计算机能够实现的功能,变得更加丰富了起来。
    最简单直接的,就是用户图形界面与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升级。
    类macintosh和windows的图形界面开发成为可能,鼠标操作、窗口多任务和图标化交互,也将陆续实现。
    做到这一步。
    距离互联网时代,就只差一个网络!
    “或许再过上三四年,京都的所有研究所,就能局域网里就能打《虹色警戒》了。”李暮想道。
    网络的建设这个没办法,只能依靠时间去解决。
    但搭建局域网,却没有太大的问题。
    等覆盖京都之后,还真可以搞这么一个游戏活动。
    不对,科学家的事情不能叫做放松,叫做试验更合适。
    听完李暮的介绍。
    王绶觉和吴有望对这个04型个人计算机也充满着好奇,恨不得马上看到成功那一天。
    但紧接着。
    他们就想到了一个问题,道:
    “这个04型个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怕是有点儿高吧?”
    “应该能超过6000w次每秒。”李暮想了想,道。
    集成度提升了2倍还多,达到这个性能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而且若不是没打算一味地追求运算速度。
    突破8000w也不是没有可能。
    吴有望和王绶觉倒吸一口凉气。
    饶是他们早有准备,听到这个答案还是不免有些震惊。
    又是成倍地提升!
    “那成本呢,你觉得大概要多少?”吴有望继续问道。
    李暮道:
    “10w左右吧,制造工艺成熟了之后应该还能再降。”
    “只是10w?我还以为能够降得更低一些呢。”吴有望有些遗憾道。
    从03型个人计算机开始。
    制造计算机的成本就已经降低到了10几w。
    他本来以为这次怎么着也能降到个位数。
    李暮解释道:
    “如果只是单单提升运算速度的话,那么确实可以降得更低,五六万就能搞一台。”
    “不过这次的个人计算机,我要加入很多新功能。”
    “而这些功能,将会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他说完之后。
    吴有望和王绶觉当即恍然大悟。
    他们就说嘛。
    集成度提升了这么多,价格没道理只降低一点点。
    “在研究方面,我们都听你的。”吴有望微微颔首,旋即又道:
    “不过运算速度达到5000w次每秒的04型个人计算机,是不是不太好卖啊?”
    其实3000w次每秒的3代个人计算机也挺难卖的。
    毕竟就技术来说。
    要是老大哥和m帝拿去之后,能够消化,做巨型机至少也能突破1亿次每秒。
    也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现在夏国根本不敢卖03型个人计算机。
    这也就导致了02型计算机一直无法大量出口。
    “这还不好办吗,让计算技术研究所去研究专门用来售卖的系列计算机不就行了,有什么技术困难可以来找我。”李暮笑道。
    这事在他看来没什么难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技术保密的问题。
    闻言,吴有望点了点头,道:
    “是个好办法,不过恐怕得要您亲自出面才行。”
    “这是为什么?”李暮愣了愣。
    吴有望摊了摊手,道:
    “我怕严所长跟我急眼。”
    “你别忘了,他们是计算技术研究所。”
    “平时被我们压一头也就罢了,毕竟确实技不如人,咱们上门‘挑衅’,有点说不过去吧。”
    听到吴有望的话。
    李暮沉默了片刻,想想确实有道理。
    虽说他只需要跟上面汇报就行。
    但没必要在这种地方得罪人。
    他沉吟片刻。
    然后道:
    “那就联合研究吧。”
    大家一起搞,都不伤面子。
    ……
    天色渐暗。
    李暮坐着车,离开半导体研究所。
    一路上。
    能看到穿着工厂发的厚衣,脸上带着笑容的人们从道路上走过。
    这幅场景,在往年是不多见的。
    毕竟就业岗位就这么多,不可能人人都能进厂。
    可经过两年多的“工厂大建设”。
    京都这片地区,凡是条件没问题的,基本都能进到厂里工作。
    这也就极大地加快了他们的经济建设。
    最直接的表现。
    就是去供销社和百货大楼买东西的人变多了。
    街道上满是手里领着大包小包东西的人,顽皮的孩童跟在大任们的身边打闹,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
    “还有10天就过年了吧?”李暮忽然反应过来道。
    想到这里。
    他当即让关建民调转车头。
    ……
    大杂院里。
    以李暮的家为中心。
    街坊邻居们齐聚一堂。
    但他们可不是在闲聊。
    而是在帮助从京影厂来的领导,收集关于李暮的事迹。
    说起这个。
    钟大爷是最为兴奋的。
    他挥舞着手,用中气十足的声音道:
    “打从小从暮住进咱们大杂院的那天开始,我就看出他是个读书的料。”
    “领导您是不知道啊,他天天手上的书就没离开手过。”
    “当时咱们院里还有人说他是书呆子,可我不一样,我知道他那是心怀大志……”
    听着钟大爷的讲述。
    京影厂的厂长田坊示意一旁的刘师隆和刘娴两人将这些话都记下来。
    不过就在此时。
    一道声音忽然响起,道:
    “钟大爷,您这话说得可不对,哪有人说过李暮是书呆子。”
    众人扭头看去,瞬间乐了起来。
    说着话的人,正是当初因为李暮家用空气炸锅炸东西,没有给他们占到便宜就心怀不满,老是找茬的孙大妈。
    不过后面见到李暮的名气越来越响。
    而且李军还当了厂主任,加上院子里还有钟大爷照顾着后,她也就没敢再找过麻烦。
    毕竟不被找麻烦,他们都要烧高香了。
    钟大爷没有说话。
    说没说过,大杂院里的众人谁心里头还没点数吗。
    不过他这会儿从高兴中回过神来。
    也觉得刚刚说的话有些问题。
    万一因为这件事,影响到李暮在全国人民眼中的形象,那他恐怕以后都没脸见李暮了。
    见到钟大爷没说话,孙大妈又看向李奶奶,道:
    “李奶奶,您说是不是?小暮怎么可能是书呆子呢,这个说法要是传出去,多不好听。”
    听到这话。
    本来还因为田坊等人的到访而高兴不已的李奶奶,脸色立刻就变得不好看了起来。
    要是按他的性子。
    怎么着都不可能轻易放过孙大妈,肯定要抓住机会损上对方半天。
    不过一想到可能会对她的大孙子有不好的影响,她就浑身都泄了气。
    和李暮比起来,她出不出气,根本不重要。
    想到这里,李奶奶便准备开口替孙大妈说话。
    但就在这时。
    一旁的刘师隆忽然笑道:
    “我觉得这一点其实很不错,天才嘛,就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在外人看来,曾经的李顾问或许是一个‘书呆子’。”
    “但现在看来,正是因为有着这段不为人知的刻苦时光,才造就了今天的李暮顾问,今天的人民科学家!”
    他的话让田坊的目光都不由一亮。
    这么写的话,肯定要比李暮从小便“天赋异禀”“闻名乡里”的说法更真实,也更让人感兴趣。
    “刘老师您说得很对,不过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尊重实际,不能随意地曲解。”一旁的刘娴小声提醒道。
    他们现在在筹备的这本关于李暮的电影剧本。
    可是得到文化委员会的领导亲自过问,要求他们务必求真求实,不能对李暮的形象产生半点损害。
    按照刘师隆的说法固然更有戏剧性。
    但显然容易遭到人的误会。
    “有道理……”刘师隆点了点头,也没有生气。
    他的想法确实不对。
    这次拍摄的《李暮传奇》,既是电影,更是上面给的任务。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笔落烽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笔落烽火并收藏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