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荀彧的百般劝阻下,曹操虽然还是非常担心雒阳朝廷里、会有人响应刘备,但还是暂时打消了再次迁都的念头。
    只是在过完年后,进一步加强雒阳皇宫的禁卫,对皇帝和其他皇亲国戚的监视,也愈发严密了。
    对面的刘备,正在忙着变法改革、推进吏治和财税的进步,功业愈发蒸蒸日上。而曹操这边,却什么都做不了,大量精力都放在了严防死守的内耗上。
    大过年的,才刚刚过完上元节,雒阳皇宫的宿卫就又加强了。天子的行动范围,也进一步被限制。
    一些原本可以借故见到皇帝的官员,在新形势下,也越来越难见到皇帝,尤其是皇帝那些后妃的家眷,也不被允许入宫探视——曹操可不想这时候再出一个董承,他对于外戚的提防,绝对是最严格,戒心也最重的。
    这一系列的变化,皇帝和他身边的人,感受自然也是非常明显。
    尤其是皇后伏寿,她本就在前几年迁都回雒阳时,死了父亲。伏完当时病重经不起折腾,最后死在了许县。这一切旧怨,都让伏寿对曹操颇为仇恨。
    但当初伏完毕竟是病亡,曹操也找不到伏家的罪过,何况伏寿的母亲还是桓帝的女儿、公主,所以伏家其他人这几年并没有遭到清算。伏寿之前还可以和兄弟相见,她那些娘家亲戚还能入宫探望。
    现在曹操提升了安保等级,伏家一个亲戚都进不来了,伏寿愈发感受到孤独和恐惧。这一切,都促使她找机会跟夫君刘协商议,找机会破局。
    伏寿不止一次跟皇帝提到:“陛下,曹贼逼迫越来越急,越来越严,真要留在雒阳城内,等到宗伯勤王大军打到这儿,以曹贼的丧心病狂,只怕到时候他活不了,他也会拉着皇家垫背。不如早做打算,设法在危急之际逃出雒阳……”
    刘协听了这话时,第一反应还是反对,他误以为自己的妻子也是在劝自己迁都:“连你都要劝朕迁都么?朕早就对天下人说过,这辈子就定都雒阳了!当年董卓之苦朕吃够了!死也不会再迁都的!”
    伏寿立刻解释:“臣妾不是劝陛下迁都,臣妾岂能不知陛下心意?但危急时刻,暂时离京避祸,又怎能等于迁都?
    当年十常侍之乱时,宫中大火,杀戮遍地,陛下当时还是陈留王,不也跟弘农王一起,出奔北邙山避难了数日?臣妾只是希望真到了危急时刻,能这样暂避一下。”
    刘协听后,这才没那么抵触,但内心也不由愈发纠结痛苦起来,因为他被迫回忆起了很多痛苦的往事。
    二十三年前那个夜晚,也就是十常侍杀大将军何进、随后袁绍带着军队进攻皇宫杀宦官的时候。
    刘协和刘辩一起,被张让等宦官裹挟着逃出雒阳北宫,去北邙山黄河边流落了一阵子,最后被护驾的军队和赶来的董卓送回雒阳。
    当时他兄长才是皇帝,刘协只是陈留王,一个九岁小孩,回宫后几个月,才被董卓立为皇帝。转眼二十三年,他都从九岁长到三十二岁了。
    颠沛流离了那么多年,当了那么多年傀儡,难道又要经历一次这种事情?
    刘协陷入了痛苦的回忆,过了好一会儿,才忽然拧着眉头,想到了一种让他不快的联想:“当年朕跟皇兄出逃,后来被董卓送回来,立为皇帝。如今朕要是再出逃,岂不是要被宗伯送回来,宗伯岂不是扮演了当年董卓的角色……为何会这样。”
    伏寿听了夫君的顾虑,一时也陷入了沉默不语,完全无法回答。
    确实,如果按照这个历史模板去套,当皇帝为了避祸而暂时逃离京城时,曹操扮演了当年十常侍的角色,刘备岂不是就成了当年的董卓?那最后到底谁是董卓?
    刘协忽然觉得,自己要是跟着曹操再迁都去长安,那曹操就成了董卓、刘备就成了当年讨董的曹操。
    而自己要是不去长安,只是在雒阳陷入攻城战前夕,暂时逃出去,等雒阳打完再被刘备护送回来。那曹操就成了十常侍,刘备成了董卓。
    不管自己去不去长安,似乎都有一方手握天下兵权的重臣,能类比代入董卓的角色!
    那他刘协的活路在哪里?
    刘协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当年董卓进京后,可是要行废立之事的,当年自己还有一个兄长可以被废,然后轮到了自己。但现在自己可没有弟弟、儿子了,要是自己被废,谁会被立?
    那一刻,虽然不愿意去想,但站在刘协的立场上,刘协还是不由自主想到了宗伯刘备自立的可能性……
    这不能怪皇帝,皇帝要这么想,也是很正常的,这只代表他自己的脑内活动。
    ……
    刘协并没有立刻做好“筹备必要时设计逃出雒阳”的计划,但是皇后伏寿,却比他更激进,已经忍不住开始布局了。
    皇后能联络到的人并不多,也就一些近侍的官员。
    所以,耿纪、韦晃这些原本历史上建安二十二年邺城之乱中动手的骨干,现在伏寿是一个都联络不上的。
    伏寿能联络上的,也就是太医令吉平。
    因为太医令是经常要进宫,负责帮助皇亲国戚诊病的,曹操不可能隔绝他。
    伏寿这几年本来就长期悲伤、抑郁,身体不好,经常需要治疗,也就有很多机会隔着帘子见到吉平。
    吉平原本历史上也参与了反曹,自然是有忠义之心的,听皇后说皇帝也有“遇到危险时设法避祸”的想法,吉平便当真了,并没有考虑是否有“皇后背着皇帝私下安排”的可能性。
    然后,伏寿和吉平这个小集团,从建安十八年正月底开始,就暗搓搓谋划着一些事情。
    可惜,吉平的段位还是太低。他一个太医令,搞政治权谋的水平实在拙劣,虽有忠义之心,还是很快就被曹操破获了。
    这一世,吉平倒是没有捞到给曹操治病下毒的机会,他也不是因为下毒穿帮的,纯粹就是因为帮助皇后联络外人,暴露了。
    曹操得知后,自然是大怒,立刻把吉平抓来,上了大刑。
    对于拥汉派而言,此事唯一的幸运,就只是吉平的落网,并没有牵连到耿纪、韦晃和其他朝中的暗中反曹官员。
    因为现在的吉平,确实还没有跟耿纪、韦晃深入合作,哪怕之前有点正常的同僚交往,但那种程度的同僚交往人太多了,被吉平看过病的朝中大臣也太多了,曹操不可能以那个为标准搞株连的。
    否则雒阳朝廷就剩不下几个文官了,连曹操自己的心腹,都有很多找吉平看过病的,曹操本人也被吉平看过病。如果以“吉平看过病”为标准就杀人抓人,那就得把朝臣清空了。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只是皇后伏寿被作为主谋,揪了出来。
    曹操不知道伏寿背后还有没有刘协。
    但就算有,这个案子也只能到此为止。
    否则岂不是成了“陛下何故谋反”?
    加上曹操也确实没抓到刘协已经直接参与进来的证据,这也算是让曹操稍稍松了口气。
    眼下这节骨眼,外有刘备重压,内部是断断不能再出一丁点问题的。曹操只能是选择快刀斩乱麻。
    于是,吉平就被曹操先关起来,严刑拷打,但暂时还没杀——曹操最后肯定是要杀吉平的,但不是现在,稍微留几天,这条命还有别的用处。
    然后,曹操命令自己的白手套、侍中郗虑,进宫“邀请”皇后伏寿。
    伏寿哭天抢地,希望刘协救她,但郗虑坚持把皇后带走,还对刘协保证,只是把皇后带走问话。
    过了几天,伏寿就“用药不当,原有病情加重而暴毙”。
    随后曹操阵营公布的伏寿死因,是患病期间、被太医令吉平乱用药,导致死亡。
    吉平乱开虎狼之药,害死皇后,枭首,夷三族。
    至此,曹操终于杀了皇后,也解决了伏家对他的威胁,彻底把外戚之患斩断了。
    曹操很清楚,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能帮着皇帝搞事情的,主要也就是外戚了。
    因为外戚可以进宫探亲,帮皇帝内外联络带消息,只要外戚都不能进宫,皇帝就彻底被隔绝耳目了。
    曹操没有选择公开给皇后定罪再杀,而是毒死,这也是无奈之举。
    原本历史上曹操的势力更加庞大,也更不带怕的,可以做得更激进,把皇后“幽闭而死”。说是幽禁后自己死的,其实就是拖到冷宫直接绞死。
    这一世,没敢给皇后定罪废黜,看起来温和了一些,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皇后没罪,就没法大张旗鼓,把她全族都杀了。
    原本历史上,伏寿死前是有罪的,所以她“兄弟、宗族共百余人”,都一起被曹操杀了,几乎算是灭门。
    现在这一百多口伏家人,总不能都因为千奇百怪的原因暴毙吧?曹操也只能把这些人都先软禁起来,严加看管,等风头过去了,再慢慢想办法分批处理。
    看管的理由,也只是照顾这些人的生活起居,怕非常时期有人要害他们。
    这个理由也不用公开宣扬,就只是低调实施,尽量“只做不说”。除非是有头铁的非要逼问,再私下里解释一下。
    ……
    皇后伏寿之死,虽然不是明着定罪后再死,但刘协当然也看得出来,那就是非正常死亡。
    什么被吉平用错药而死,刘协又不是弱智,这种借口怎么骗得过他?
    不过,曹操没有跟他撕破脸,刘协也不会主动跟曹操撕破脸。
    只是这一次,终于彻底把刘协内心憋闷了许久的愤怒点爆了。
    刘协也不管“将来到底是大宗伯像董卓、曹操像十常侍”,还是“曹操像董卓,大宗伯像曹操”。
    反正他现在就想跟曹操拼个你死我活,不让曹操好过,哪怕落到大宗伯手中,成为宗伯借刀杀曹操的工具,刘协也在所不惜了。
    刘协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在雒阳面临攻城威胁之前,一定要暂时逃出雒阳,投靠宗伯!然后他就要以皇帝身份亲自领着讨逆大军打回京城!哪怕那支大军并不能由他实际指挥!
    但是,皇后都死了,外戚都被隔绝了,刘协跟外面的文官联络的机会,几乎被彻底隔断,他还怎么找人商量呢?
    雒阳朝廷上,五日一朝的正规大朝会,也被曹操以战事危急,没时间操心那些繁文缛节虚礼为由,暂时停了。
    从此雒阳朝廷的军政要务,都直接去丞相府商议解决。
    朝会减少到每个月最多两次,十五天一轮。而且朝会本来就是纯公开的礼节性活动,皇帝也没机会私下里跟文官交流。
    刘协几乎陷入了绝望。
    建安十八年二月剩下的这些日子,以及后续的整个三月里,刘协都暂时没有找到机会。他也只能先隐忍,等风头过去,期待曹操能稍稍放松对他的警惕。
    一直拖到四月初,河南河北前线的刘备军即将发起新的攻势,曹操的相当一部分精力,也不得不被军事问题所牵扯,没法再专注于稳定朝局。
    这时候,曹操也急了,加上曹操觉得“伏皇后病亡”的事儿也算过去了,皇帝应该不在气头上了,就开始派侍中郗虑,劝皇帝另立皇后。
    至于立谁,这个问题似乎没什么可选的,历史上曹操把三个女儿都嫁给汉献帝了,最后挑了一个立为皇后。
    这一世,曹操倒是不至于把那么多女儿都搭进去,或许他也意识到自己地位不稳固,下再多注也未必有用。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世伏皇后比历史同期早死了两年左右,所以原本历史上曹操要送进宫的三个女儿里,有两个还没成年,至少没到适合婚配的年纪。
    因此,曹操就只选了嫡女曹节,希望刘协封其为皇后。
    刘协自然是不答应的,也不敢过于直接地拒绝,只是找借口拖延,而且流露出对侍中郗虑的极度厌恶。
    为了实现目的,曹操也稍稍放松了朝臣觐见刘协的管制,暗示自己手下那些愿意出力的官员,帮着想方设法劝说皇帝回心转意。
    因为曹操自己也意识到了,郗虑这个白手套反复用反复用,都变黑手套了。刘协对这个狗腿子恨意太深,再让郗虑办事,容易起反效果。
    当然曹操也不可能把郗虑这条忠心耿耿的狗腿子废了,也不会惩戒郗虑去讨好刘协。
    刘协还不配,何况曹操要是真卸磨杀驴,以后他还怎么带队伍?
    最多就是暂时冷藏郗虑,换一些人去劝皇帝回心转意。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还没暴露的耿纪、韦晃等人一合计,最后由耿纪求见曹操,表示了自己愿意帮着曹操劝说皇帝,另立皇后。
    耿纪、韦晃这两人,之前分别做过丞相府的曹掾和司直,后来虽然都做到了朝廷九卿级别的官职,但也都算是从相府体系里慢慢奋斗上来的。
    所以在没有发现这些人有叛变迹象之前,曹操对于这些“相府旧班底”还是挺信赖的。
    得知耿纪愿意帮自己劝皇帝回心转意,他也乐于给个机会,就点头了:
    “那就有劳季行了,孤记得季行如今是领少府吧?只要你劝得陛下回心转意,点头立小女为皇后,孤自然不会亏待季行,到时候自然另有显职。”
    (注:季行是耿纪的字)
    曹操也是懒得遮遮掩掩了,直接拿封官许愿激励手下人,事情办成,就再升半级,不只是少府了。
    耿纪连忙表示了感恩戴德:“丞相恩遇,属下万死难报!岂敢再求升迁。”
    ……
    客套完之后,次日耿纪便入宫求见了皇帝。
    刘协刚见到他的时候,并没有给他好脸色看,属于是不得不见。
    直到此刻,刘协还觉得,耿纪这些人,都是曹操的人。
    不过耿纪也不急,他花了一些时间,软磨硬泡慢慢取信于皇帝,还假装是要说些不上台面的劝说话,借机屏退了左右——要知道,此时此刻的刘协,可是没权力屏退左右的。连他身边的宦官,很多时候都要时刻保持监视,有大臣见皇帝的时候,他们都得听着。
    这些宦官,很多都是曹操派来的,刘协想让他们走都指挥不动。
    但耿纪也是曹操派来的,他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皇帝服软之前也是要面子的,不希望外人听到劝说的细节”的假象,才让那些作为曹操心腹的宦官,愿意给皇帝单独会见的机会。
    毕竟,耿纪可是来帮曹操的女儿当皇后的,这种劝人的话题,如果旁听的人太多,刘协也不好意思服软。
    最终,终于营造出了短暂的一对一私聊机会。
    然后,耿纪终于图穷匕见地给了刘协一个机会:“陛下!丞相专权,天下何人不知,国丈、皇后一门,数年来的遭遇,我等汉臣,又有谁不痛愤!”
    刘协听到这话时,震惊了一下,他还以为耿纪是来诈他的:“你不是曹操心腹么,说这些作甚!”
    耿纪也不慌,对刘协摊牌道:“臣也知道陛下看不清朝中谁人可信,臣等也都是相府旧人出身,也不怪陛下不信。
    但事已至此,陛下难道就没考虑过,非常之时择机避难么?
    如果坚持留在雒阳宫中,陛下觉得曹操会容许陛下就在这儿等着刘备的兵马打进来?”
    这几句话,刚好击中了刘协内心的要害,他确实想要在宗伯打到雒阳时,避开曹操的直接劫持。
    而且,过去一个半月里,他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商量,曹操已经隔绝了一切他跟朝臣的私下联络渠道。
    所以,哪怕这次是曹操在试探他,刘协也愿意赌了,他就当是病笃乱投医。
    哪怕赌输了,暴露了,又如何?他还有什么好失去的么?
    曹操最多把他软禁得更加严密,那跟现在也差不多了。
    反正曹操总不敢质问他“陛下为何谋反”吧?也不敢直接杀了他吧?
    倒是耿纪这些人,他们冒险进来,如果是真心的,一旦暴露,这些人的三族肯定会被曹操夷灭。
    相比之下,刘协已经没有东西可以失去了,他赌得起。
    “如此说来,卿倒是有办法助朕?”刘协森然反问。
    耿纪拱手再拜:“陛下如果真想过要脱困,不知有没有详细想过,该走哪条路避祸,走哪条路与勤王之师会师?”
    刘协一愣,居然被问住了,他还真没考虑过这些地理层面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协的纸上谈兵,他一直都是在那里瞎想空想,并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方案过。
    也可能是之前这一切都过于缥缈,他不希望自己痛苦,也就不想对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做过多脑补。
    不过好在刘协也算是吃过苦的皇帝,早年也颠沛流离走过不少地方。他的地理认知,比那些一辈子不出皇宫的前辈皇帝,还是要强一些。
    他就现场脑补推演了一番,然后说道:“朕听说,宗伯的勤王讨逆大军,如今距离雒阳最近的一路,便是从南阳进攻河南尹的黄忠将军。
    黄忠将军去年就已经攻破梁县、阳城等地,如今雒阳八关之中,雒南三关以外的全部县城,都被黄将军扫清了,只要顺着伊水突破伊阙关,或是翻越嵩山突破轘辕关,那路勤王之师就能进入伊洛盆地。
    朕如果有机会离开雒阳,或逆伊川而上,经伊阙龙门出关,或巧立名目,假借去往嵩山,而后绕过轘辕关,翻嵩山险要进入宗伯兵马控制的地区,便能脱离险境。”
    刘协这个临时想到的计划,从地理上来说,确实是走路最少的。
    也确实选了一支刘备麾下兵马中、如今距离雒阳最近的军队投奔,指望这支军队护驾。
    但耿纪听了刘协临时想到的逃亡路线,却是摇了摇头。
    “从距离上来看,走伊阙龙门或翻越嵩山,进入太尉掌控的郡县,确实是最近的。但伊阙有雄关阻拦,大军巡防严密。嵩山险要,更非常人可以随便翻越。曹操委托徐晃总督雒南三关防务,岂是那么容易翻越的?”
    耿纪这番分析,也算是真心实意帮刘协了。
    刘协一听果然有点道理,对他的信任也愈发多了几分,便继续追问:“那依卿之见,朕将来如果要躲避雒阳攻城战,当从何处脱险?”

章节目录

舍弟诸葛亮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浙东匹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浙东匹夫并收藏舍弟诸葛亮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