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这个时代所有国家的高层一样,暹罗的贵人们并不在乎自己的国民生活水平如何,只要能保证他们的地位稳固,并且能保证他们自己的奢侈生活,那么哪怕所有国民都饿的半死,也是很无所谓的事。
    而华夏帝国开出的条件就是满足了这个心理。
    只要同意签约,外国入侵,帝国帮助他们保卫国家;底层造反,帝国帮助他们镇压;朝臣谋逆,帝国不予承认并且会帮助他们维护正统。
    更重要的是,签了条约,帝国自己就不会对外蕃国构成威胁了,否则只是向以前那样朝贡的话,帝国可不能保证不会吞并他们。
    对于王室和高层来说,签了条约之后,帝国还会让他们享受比以往更加奢侈的生活——汉人在享受方面本就是天下第一,工业水平提高之后,可以享受的好东西自然更多了。
    在无须过多关注底层生活,自身安全无忧的情况下,外蕃的高层会自然而然的向着奢侈的生活迈进,即使偶尔能出现一两个惊醒的人,对大局也是于事无补。
    说得明白一点,帝国就是要把外蕃变成一个对自己卑躬屈膝的买办政权,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给予一些好处也是理所应当。
    暹罗王不像东吁王,以及之前的交趾王那样有很强的z治野心,他并不想吞并周边领土,增强国力,取得与华夏分庭抗礼的本钱。
    暹罗王想要的就是自身的安全,地位和奢侈生活的保障,既然只要签了条约,就能达成这一目的,那么暹罗的使节团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犹豫。
    共和1789年10月,华夏帝国与暹罗王国签署《金陵条约》,暹罗同意华夏的一切要求,以换取华夏帝国册封暹罗国王为帝国外蕃郡王。
    暹罗因此成为华夏的第二个郡王级外蕃国,同时,华夏与高丽的《江华条约》以及与暹罗的《金陵条约》,成为之后华夏帝国对外蕃势力的条约样本。
    这就是共和1789年,帝国在东南亚方向上的扩张成果——军事上只干掉一个国家,但实际上吞下两个。
    而且,暹罗的屈服,使得帝国已经从地理上分割了东南半岛最后两个国家,真腊和东吁的联系,接下来帝国继续扩张,就不用担心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华夏的进攻了。
    ……
    “如果一个一个对付的话,真腊不会比占城强到哪去,而东吁大概跟当初的交趾差不多强度。”
    徐世杨有些志得意满的对徐睦河说道: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这两个国家都没有抵抗一年以上的能力,之后一年灭一国会很轻松。”
    “那是你的问题了。”
    徐睦河内心毫无波澜,灭国大功对他来说似乎已经引不起任何情绪上的波动。
    这大概是因为他的任上华夏帝国已经灭国无数了,或者,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今年之后的扩张,就完全是徐世杨自己的问题了。
    “为父觉得,今年剩下这点时间,你也不要把精力都放在扩张这类事情上,先考虑一下登基大典的事吧。”
    “登基大典交给礼部去办就行了,我没意见。”
    登基用什么礼节,对传统文官来说或许很重要,但徐世杨根本一点都不在乎,只要别搞的太难看,顺顺利利完成登基大典,他就没有任何意见。
    “你怎么对这种大事都毫不在意?”
    徐睦河对此似乎有些不满,与徐世杨不同,他确实对这种炫耀性的典礼一直很上心,就像之前的泰山封禅。
    “而且,登基之前,还有个禅位大典,这个必须要有,不能让愚夫愚妇认为朕是被逼退位的!”
    “父亲您一力负担就好了。”徐世杨摇摇头,无奈的说道:“我还是把精力放在别的工作上吧。”
    登基不是换个皇帝这么简单的,徐世杨一直负责的兵部、工部都好说;礼部、吏部、户部就有很多工作流程需要徐世杨提前熟悉一下;刑部对徐世杨来说是个很陌生的部门——他对刑部有很大影响力,但他根本不清楚这个部门的工作流程。
    还有,皇帝退位后,当初皇帝提拔的某些老臣,恐怕就得跟着退下去了。
    比如,徐世杨的大伯,皇帝的兄长,之前掌管户部的徐睦江,因为担心自家侄儿登基后会清算他当初暗降鞑子的旧账,就已经明确上书准备跟皇帝一起退休养老。
    当然,皇帝退休后打算留在江南,因为这里更繁华一点,玩乐的地方和方式也比北方丰富不少。
    徐睦河打算回齐省老家去,徐家的宗族和祖坟在那里。
    打算退休的官员还有很多,而且不仅仅局限在皇帝任用的人,徐世杨身边也有很多人打算退休了。
    这其中,官衔最高的人是公孙胜。
    这个曾经担任过华军总参谋长,当过兵部尚书甚至次辅大臣的前道士,之前被人们认为是徐世杨之下的二号人物,也因此,帝国的道教各宗一直对帝国有着莫名的好感和善意。
    在节度使、齐王以及帝国早期,这个说法是成立的,通常情况下,如果徐世杨亲自前往前线,那么后方坐镇的兵部最高官员就是公孙胜。
    反过来,若是公孙胜上了前线,那么徐世杨通常就不会亲征了。
    不过,帝国统一南北后,这种情况就彻底改变了,因为之后的战争根本用不着徐世杨亲自上场,即使是灭国之战,最多也就是李井槐、冯三虎、林冲等中将级别军官担任司令就能搞定。
    为此,今年帝国进攻占城,公孙胜还曾经请求由自己担任主帅——他还没有一个灭国大功呢(之前灭国都是徐世杨亲任统帅,之后又漫过他让中将们去做这事了)。
    实际上,除了公孙胜想要一个灭国大功之外,他提出这个要求的目的,还有一点试探的含义——别人或许不清楚,但公孙胜知道徐世杨对佛道从来一视同仁的讨厌,他能干掉少森寺,也不会介意干掉全真或者武当。
    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一个原因是道观犯得事没有少森寺大(不是说他们没犯事)。
    另外一个原因,大概就是公孙胜毕竟还是有些面子的。
    只是不知道这个面子还能多大程度上影响徐世杨的决断。
    公孙胜觉得,如果徐世杨允许他获得一个灭国大功,那么证明太子殿下对他还有耐心。
    但如果徐世杨不允许,那么,很难让人不想起以往朝代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清洗功臣的旧事——君王,哪里需要臣下给他做备份呢?
    结果就是,徐世杨根本没同意公孙胜负责攻灭占城的任务。
    于是,公孙胜认为自己已经有功高盖主的嫌疑了,徐世杨还活着的时候自然还好,但若是徐世杨身体不适,那么徐代灼恐怕会担心压不住自己。
    所以到最后,徐世杨准备登基的时刻,公孙胜提交了辞呈。而且他没有选择去海外开拓,而是打算回齐省崂山,继续去修道。

章节目录

汉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硕鼠就是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硕鼠就是我并收藏汉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