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听闻,脸上露出讥嘲笑容,说道:“那史可法等南明君臣还派使者来求和,说是想请咱们大清兵追剿流寇,退出京师。他们自诩忠义,怕是不会自削国号请降。”
多尔衮随意道:“就算此辈真的削去国号,大军也一定要南下灭除南明。”
“摄政王。”多铎道:“前金时多派大军征南,最后弑羽而归。南方水网密布,天气炎热,我们北人怕是不习惯,骑射之道也不能发挥。这一条,摄政王不能不察。要我说,就是将李闯灭了,尽得大明北方之地,和南人划江而治,就象金国和南宋那样,令其称子侄之国,年年对我大清纳贡便是。倒是对蒙古人和草原上部族,一定要禁盐铁,年年减丁,以防蒙古灭金之事再次发生在我大清身上。”
多铎虽然少年得志,自小被努尔哈赤宠爱,但好歹当了十来年的旗主王爷,身边也不乏有识之士,平时也要管理旗务,更要参与到清国朝廷最高层次的军政事务中来,所以其见识也是不乏常识,甚至是颇有见解了。
现在的清廷王公,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凭一本三国演义学战术和了解汉人了。
多尔衮脸上也浮现笑容,说道:“当年八哥就曾考虑过这些事,也有不少人说能得大明北方,和南人划江而治,甚至划黄河而治也就差不多了。众人都说,契丹和金占北方和南人相峙,国运都还不错。蒙古人原本强盛,得汉人天下后反而骄纵堕落了,几十年间就狼狈逃回了草原之上,连北方基业都丢了。八哥却说,那是蒙古人不曾将汉人真正治服,只是表面征服,允其保住衣冠头发,胡人发式衣冠和汉人不同,就象一把胡椒面撒在大汤锅里,要么被人所融,要么就会被人所驱。所以,一则咱们不能止步大河长江,一定要将天下一统,否则必定不能长久。二则就一定要改汉人衣冠头发从我,不然的话也会如蒙古人那样,最多立足几十年,汉人弱于一时,但亿万人口定会再出朱元璋那样的英雄人物,到时候我们后辈不争气,怕是要有灭族之祸。所以我定下两个宗旨,一个就是要灭明全境,二个就是要一定改汉人衣冠头发。这些汉人,只要允他们读儒家经义,咱们再做出尊孔姿态,他们就认咱们是中国之主。只要读书人,也就是士绅认同,天下事就定下来了。”
多铎道:“改衣冠头发,怕是要激起汉人反抗之心。”
多尔衮傲然道:“关外几百汉人,不还是有几十万剃了头的?不剃头便死,剃头就活,按汉人的习性,总是会降顺的。”
“这些事摄政王当家作主就好,要我去厮杀的,我便去厮杀!”
“我打算令阿济格率部征李自成,你为副,三顺王,吴三桂,都跟随大军南下。”多尔衮道:“如果征李自成顺利,你就率本旗兵马,再挑三顺王或吴三桂一部,跟随一并你南下,直接过江灭南明!”
“一切由摄政王作主。”
其实多铎此时应该更加恭谨,有一些王公已经对摄政王自称奴才,等过几年,多尔衮先是改称为叔父摄政王,后来更是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到那时,除了顺治帝之外,所有八旗王公都是以奴才之礼见多尔衮,多尔衮挟两白旗的实力和所有汉人之力,在八旗内几乎无人敢于违抗。
但其身死之后,不仅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都遭清算,被夺所有爵禄传承,就是两白旗也倒了霉,被两黄旗压的很惨。
幸好八旗有两红旗,这两旗的责任就是不争大位,但要调和八旗内的争执,不将争执过于扩大化。
这是代善和他的子侄留传下来的传统,一直到清末时分,两红旗都有这般调和内部的传统。
“至于你说南边江河水网纵横,”多尔衮笑道:“在大金时,投效金国的最多是北方汉人,对南人情形也是不太了然。咱们现在可是有不少明朝南人降官,特别是有洪承畴。他已经同我多次密奏,请我一定要混元一宇,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另外其早就奏明,南明的文武将官都是明国的二流人物,不管是马士英还是史可法,此辈都是无能之辈,在崇祯手里只当二流人手来用。一流的,从孙承宗熊廷弼到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要么死了,要么为我所用,文官如此,武将更是如此,祖家吴家东将诸将,还有明国西北将门,要么战死要么投我大清,留在南方的多是二三流人物,领兵打仗不行,忠心之心无全,洪某人断言,只要我大军南下,此辈要么迅速如唐通之流投降,要么就是望风而逃。江南之地,直抵闽浙,湖广,半年到一年内就会为我大清所有。到那时,明国只有云贵两广四川几个省,西南和两广之地在明国向来是偏远地方,从未曾是王业之基,洪某说,到时候就是我大清国运定了,一统之局大成,再无失败可能。”
建议清国伐明最起劲的,其实就是范文程,宁远我,还有洪承畴等人。
他们出自对华夏历史的了解,知道不统一的地方势力迟早会被新兴势力所灭,这是必然之事。
为了自己家族绵延和身家富贵,还有历史评价,他们当然是一统天下最坚定的支持者。
哪怕是吴三桂等降将来说,为了富贵和不留下千古骂名,他们也是希望能造就大一统的伟业。
象是灭宋的张弘范,几百年还是被骂,助契丹和金国的汉人,也是臭名卓著。
主要就是蒙古统治时间短,而契丹和金国都未成统一全国的势力。
若能扶助清国一统天下,传承日久,他们便是开国功臣,自是没有声后骂名。
其中以洪承畴最为坚决,因为他的名声也是最臭的一个。
为什么洪承畴陷阵之后,崇祯帝直接祭奠赐诗,因为在洪某人之前,大明的文官,不论是讨女真还是和流寇对阵,只要失利就没有一个不殉国而死的。
上到督师经略,下到知府知县甚至佐杂官员。
在崇祯十四年之前,投闯的最多是几个举人秀才,其实的地方官员文人雅士不是没有被俘被逼迫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从贼的。
一死而保臣节,保名声,这是最基本的为官为人的操守。
而东虏是蛮夷异族,杀戮汉人甚惨,不要说洪承畴是经略大臣,受皇帝的信任倚重,哪怕他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在大义之前,一死殉国本也不该是难事。
不要以后世的道德标准看明时之人,那时代的人自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也是洪承畴未死,所有人都感觉震惊和诧异之处。
也正因如此,洪承畴就是要殚精竭虑的替清国谋取整个天下。
若最终清朝未得天下,始终在辽东一隅,最终为大明为新兴之朝所灭,那么他洪某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就可想而知。
洪承畴也是绝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清修明史之中由乾隆亲定,将其修在贰臣传中,官定奸逆之臣,其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是想。
“若是如此,得南朝地不难。”
“是不难。”多尔衮自诩甚高,其入明国京师也是果决异常,抓信一线之机,断然入关接受吴三桂请降,与顺军主力交战后入京,更是使八旗上下为之赞叹,其威望也是在此时上涨颇高,毕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无不以灭明为最要紧大事,这个任务,是在多尔衮手中完成了。
“南人洪承畴降,是文官气运尽了。武官吴三桂降,是武人气息断绝。这般老大僵硬,文武之道都毫无可取之国,不亡哪有天理?”
“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小十五放心吧。”多尔衮脸上显露亲切的笑容,对阿济格这个兄长,多尔衮内心没有多少亲情可言,但毕竟是一母亲兄弟,所以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原谅了这个不晓事但行军做战异常勇猛的兄长,把他当成自己最得力的打手。
至于对多铎,多尔衮内心倒是有些兄弟手足之情,对于满洲贵族来说,这种正常人类的亲情其实是相当罕见。
皇太极杀阿敏还好说,只是堂兄,但当年和父汗代善等人联手杀大哥褚英,那便是众人畏惧这位大哥的强悍和实力,努尔哈赤杀弟不说,当儿子威胁到自己时,也是照杀不误。
然后皇太极杀莽古尔泰,杀兄弟德格类,杀姐妹莽古济,亲族之中不乏兄弟姐妹子侄都是照杀不误。
到多尔衮手中此时尚未杀宗室,但很快就会清算豪格等人,也是绝没有心慈手软的想法。
只有对多铎,多尔衮有几分真情实意,封王,令其领兵得南朝心腹地,加封豫德亲王,多铎死后多尔衮极为伤心,死后尊荣异常。
在此时此刻,多尔衮对多铎十分亲热,拍着其肩膀笑道:“得南朝的大功,不叫阿济格拿去,他往西,你往南,这大功就是你的,不会有意外,绝对不会!”
多尔衮随意道:“就算此辈真的削去国号,大军也一定要南下灭除南明。”
“摄政王。”多铎道:“前金时多派大军征南,最后弑羽而归。南方水网密布,天气炎热,我们北人怕是不习惯,骑射之道也不能发挥。这一条,摄政王不能不察。要我说,就是将李闯灭了,尽得大明北方之地,和南人划江而治,就象金国和南宋那样,令其称子侄之国,年年对我大清纳贡便是。倒是对蒙古人和草原上部族,一定要禁盐铁,年年减丁,以防蒙古灭金之事再次发生在我大清身上。”
多铎虽然少年得志,自小被努尔哈赤宠爱,但好歹当了十来年的旗主王爷,身边也不乏有识之士,平时也要管理旗务,更要参与到清国朝廷最高层次的军政事务中来,所以其见识也是不乏常识,甚至是颇有见解了。
现在的清廷王公,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凭一本三国演义学战术和了解汉人了。
多尔衮脸上也浮现笑容,说道:“当年八哥就曾考虑过这些事,也有不少人说能得大明北方,和南人划江而治,甚至划黄河而治也就差不多了。众人都说,契丹和金占北方和南人相峙,国运都还不错。蒙古人原本强盛,得汉人天下后反而骄纵堕落了,几十年间就狼狈逃回了草原之上,连北方基业都丢了。八哥却说,那是蒙古人不曾将汉人真正治服,只是表面征服,允其保住衣冠头发,胡人发式衣冠和汉人不同,就象一把胡椒面撒在大汤锅里,要么被人所融,要么就会被人所驱。所以,一则咱们不能止步大河长江,一定要将天下一统,否则必定不能长久。二则就一定要改汉人衣冠头发从我,不然的话也会如蒙古人那样,最多立足几十年,汉人弱于一时,但亿万人口定会再出朱元璋那样的英雄人物,到时候我们后辈不争气,怕是要有灭族之祸。所以我定下两个宗旨,一个就是要灭明全境,二个就是要一定改汉人衣冠头发。这些汉人,只要允他们读儒家经义,咱们再做出尊孔姿态,他们就认咱们是中国之主。只要读书人,也就是士绅认同,天下事就定下来了。”
多铎道:“改衣冠头发,怕是要激起汉人反抗之心。”
多尔衮傲然道:“关外几百汉人,不还是有几十万剃了头的?不剃头便死,剃头就活,按汉人的习性,总是会降顺的。”
“这些事摄政王当家作主就好,要我去厮杀的,我便去厮杀!”
“我打算令阿济格率部征李自成,你为副,三顺王,吴三桂,都跟随大军南下。”多尔衮道:“如果征李自成顺利,你就率本旗兵马,再挑三顺王或吴三桂一部,跟随一并你南下,直接过江灭南明!”
“一切由摄政王作主。”
其实多铎此时应该更加恭谨,有一些王公已经对摄政王自称奴才,等过几年,多尔衮先是改称为叔父摄政王,后来更是加封为皇父摄政王,到那时,除了顺治帝之外,所有八旗王公都是以奴才之礼见多尔衮,多尔衮挟两白旗的实力和所有汉人之力,在八旗内几乎无人敢于违抗。
但其身死之后,不仅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都遭清算,被夺所有爵禄传承,就是两白旗也倒了霉,被两黄旗压的很惨。
幸好八旗有两红旗,这两旗的责任就是不争大位,但要调和八旗内的争执,不将争执过于扩大化。
这是代善和他的子侄留传下来的传统,一直到清末时分,两红旗都有这般调和内部的传统。
“至于你说南边江河水网纵横,”多尔衮笑道:“在大金时,投效金国的最多是北方汉人,对南人情形也是不太了然。咱们现在可是有不少明朝南人降官,特别是有洪承畴。他已经同我多次密奏,请我一定要混元一宇,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另外其早就奏明,南明的文武将官都是明国的二流人物,不管是马士英还是史可法,此辈都是无能之辈,在崇祯手里只当二流人手来用。一流的,从孙承宗熊廷弼到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要么死了,要么为我所用,文官如此,武将更是如此,祖家吴家东将诸将,还有明国西北将门,要么战死要么投我大清,留在南方的多是二三流人物,领兵打仗不行,忠心之心无全,洪某人断言,只要我大军南下,此辈要么迅速如唐通之流投降,要么就是望风而逃。江南之地,直抵闽浙,湖广,半年到一年内就会为我大清所有。到那时,明国只有云贵两广四川几个省,西南和两广之地在明国向来是偏远地方,从未曾是王业之基,洪某说,到时候就是我大清国运定了,一统之局大成,再无失败可能。”
建议清国伐明最起劲的,其实就是范文程,宁远我,还有洪承畴等人。
他们出自对华夏历史的了解,知道不统一的地方势力迟早会被新兴势力所灭,这是必然之事。
为了自己家族绵延和身家富贵,还有历史评价,他们当然是一统天下最坚定的支持者。
哪怕是吴三桂等降将来说,为了富贵和不留下千古骂名,他们也是希望能造就大一统的伟业。
象是灭宋的张弘范,几百年还是被骂,助契丹和金国的汉人,也是臭名卓著。
主要就是蒙古统治时间短,而契丹和金国都未成统一全国的势力。
若能扶助清国一统天下,传承日久,他们便是开国功臣,自是没有声后骂名。
其中以洪承畴最为坚决,因为他的名声也是最臭的一个。
为什么洪承畴陷阵之后,崇祯帝直接祭奠赐诗,因为在洪某人之前,大明的文官,不论是讨女真还是和流寇对阵,只要失利就没有一个不殉国而死的。
上到督师经略,下到知府知县甚至佐杂官员。
在崇祯十四年之前,投闯的最多是几个举人秀才,其实的地方官员文人雅士不是没有被俘被逼迫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从贼的。
一死而保臣节,保名声,这是最基本的为官为人的操守。
而东虏是蛮夷异族,杀戮汉人甚惨,不要说洪承畴是经略大臣,受皇帝的信任倚重,哪怕他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在大义之前,一死殉国本也不该是难事。
不要以后世的道德标准看明时之人,那时代的人自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也是洪承畴未死,所有人都感觉震惊和诧异之处。
也正因如此,洪承畴就是要殚精竭虑的替清国谋取整个天下。
若最终清朝未得天下,始终在辽东一隅,最终为大明为新兴之朝所灭,那么他洪某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就可想而知。
洪承畴也是绝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清修明史之中由乾隆亲定,将其修在贰臣传中,官定奸逆之臣,其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是想。
“若是如此,得南朝地不难。”
“是不难。”多尔衮自诩甚高,其入明国京师也是果决异常,抓信一线之机,断然入关接受吴三桂请降,与顺军主力交战后入京,更是使八旗上下为之赞叹,其威望也是在此时上涨颇高,毕竟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无不以灭明为最要紧大事,这个任务,是在多尔衮手中完成了。
“南人洪承畴降,是文官气运尽了。武官吴三桂降,是武人气息断绝。这般老大僵硬,文武之道都毫无可取之国,不亡哪有天理?”
“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小十五放心吧。”多尔衮脸上显露亲切的笑容,对阿济格这个兄长,多尔衮内心没有多少亲情可言,但毕竟是一母亲兄弟,所以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原谅了这个不晓事但行军做战异常勇猛的兄长,把他当成自己最得力的打手。
至于对多铎,多尔衮内心倒是有些兄弟手足之情,对于满洲贵族来说,这种正常人类的亲情其实是相当罕见。
皇太极杀阿敏还好说,只是堂兄,但当年和父汗代善等人联手杀大哥褚英,那便是众人畏惧这位大哥的强悍和实力,努尔哈赤杀弟不说,当儿子威胁到自己时,也是照杀不误。
然后皇太极杀莽古尔泰,杀兄弟德格类,杀姐妹莽古济,亲族之中不乏兄弟姐妹子侄都是照杀不误。
到多尔衮手中此时尚未杀宗室,但很快就会清算豪格等人,也是绝没有心慈手软的想法。
只有对多铎,多尔衮有几分真情实意,封王,令其领兵得南朝心腹地,加封豫德亲王,多铎死后多尔衮极为伤心,死后尊荣异常。
在此时此刻,多尔衮对多铎十分亲热,拍着其肩膀笑道:“得南朝的大功,不叫阿济格拿去,他往西,你往南,这大功就是你的,不会有意外,绝对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