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左传·僖公十五年】
    曹操喉头耸动了两下,似乎发觉这样有些不厚道,当即说:“此时是我没有事先告知与你,也是担心文若你不会支持……”
    “孟德何必这么说?”荀彧抬起头,很体贴的看向他:“你我同事已久,彼此心意互通,你这样做自然有你的道理,何必样样都说与我知?若是处处计较,才是我小气了。”
    曹操干笑几声:“这倒也是。”
    车子不一会就来到尚书台,荀彧很快与曹操告别下车,去尚书台当值。
    看着荀彧离去的背影,曹操久久才放下帘子,喟然叹道:“是我负你啊。”
    接下来的几天里,除了让夏侯惇、杜畿等人剿除青州叛乱以外,太尉刘虞趁着孔融持节赴济南治丧,率先向远在雒阳的杨彪发难,说他是故意百般迁延,暗中阻挠,这才导致青州大乱,贼戕藩王。
    刘虞早年沉浮,颇孚人望,在看到长期被冷落打压的杨彪一朝授予重任,刘氏宗亲逐渐受用,自己也不禁眼红起来,想着若是能得录尚书事,进承明殿辅政,此生蹉跎也算圆满了。
    “明公眼下少的正是这一契机。”跟随刘虞多年的太尉长史赵该在这个时候还不忘怂恿道:“杨氏这几年虽居高位,然早已外强中干,起先黄公退避荆州,杨氏竟无能为力,可见一斑。如今又奉诏施行迁豪,得罪了大批关东士族,而关西一派又早与其不睦,如今羽翼尽折,势单力孤,无论是出于何等意图去办这件事,总归是他办错了。今陛下既有扶立宗室之意,明公正好可趁此机会,取而代之。”
    刘虞微微颔首,正欲说话,另一旁的户曹掾孙资不合时宜的开口了:“这样做会不会有落井下石之嫌?朝廷眼下只言青州平叛,从未提起要惩治杨司徒,何况杨公堂堂三公,名望颇著,一旦罢免,恐怕会引起震动。”
    “彦龙,你这就有所不知了。”赵该得意的抚须说道:“据说当初在议论赴雒谒陵人选时,司空赵公首先提的,是明公的名字,荀令君也在当时附和,最后却是曹孟德有意讨好杨氏,这才提议杨司徒。不过眼下司徒杨公在雒阳行事不利,青州动荡,曹操为了补救,这才想了平叛的法子,君不见,他所提议的夏侯惇、于禁等辈,都是他昔日的部署?”
    孙资抿着唇,对方这一番话总让他哪里觉得不对劲。
    刘虞这时说道:“御史中丞沮授都已上疏弹劾杨公纵容不法,办事玩忽,足以见河北士人之心。”
    “沮中丞的奏疏在下也曾见过。”孙资略为疑难的说道:“只是我看他的言辞并不锋利,许多都没有切入腠理,未免有些浮于表面……”
    “这也足够了。”赵该等人根本没有听进孙资的话,一味地坚持己见:“如今关东士族人皆惴惴,唯恐州官催逼,一夜醒来,迁豪令落在自己头上。杨氏已失民望,若是明公此刻挺身,必得众望,而后缓缓施行迁豪,上下称善,岂不乐乎?”
    知道他们居然还打算获取关东士族的支持后,孙资听得心惊肉跳,见两人兴致勃勃的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心里更是乱成一片,开始思索其退路来了。
    这时门下有人过来通传,说是宗正刘松突然中风了,刘虞脸色更是一变,忙命人准备车马要去看他,一边又对赵该交换了颜色。刘松一走,那么朝廷内外就只属他是名望卓著的宗室了,在皇帝有意提拔宗亲的大前提下,刘虞自觉完全可以承担这一领头人的角色。
    “也不知谁会接任宗正一职。”让下人离开后,刘虞开始与赵该讨论起来:“昔年天下遭乱,宗亲流离,许多人都遗失宗谱,这些年全靠刘公去伪存真。现在他中风不能理事,这个位置,若是由刘叔辽来做就好了。”
    刘叔辽正是并州刺史刘邈,与刘虞关系亲密,有过多年共事的情谊。
    孙资听到这里坐不住了,道:“我看,侍御史刘正礼合适。”
    “他?”赵该轻蔑一笑,不予置评。
    孙资不想再说下去了,起身道:“明公既然有宰辅之心,不妨先从细微着手,以窥探圣意,譬如荐在下赴河南、济南为官,倘若诏许,岂不是说明公筹谋大有可成之处?倘若不然,也可早些另做打算。”
    赵该惊叹于这样的想法为何不是自己先想到,他有些懊恼,但并没有起身与对方相争的想法,孙资本就比他聪明,长期以来他仅仅是靠着往日在幽州的情面、投效刘虞较早这些资历才能坐稳太尉长史的位置,如今孙资自请调离,赵该自然巴不得。
    刘虞沉思不一会,直到奴仆传话马车准备好后,这才点头答应下来。
    果然,没过多久,孙资被任命为济南国东平陵令,虽然这种级别的调令不一定是出自皇帝之手,但怎么也表明了某种态度,孙资庆幸的收拾行装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为何那么高兴。
    刘松中风之后偏瘫在床,不能视事,皇帝派人慰问几回后,便准许了他告老的请求,至于宗正这个位置一时却没有挑人补上,刘虞也不禁动了心思。
    这天在常朝开始之前,曹操难得叫住了刘虞,客气的与他说起了眼下的局势:“我当初举荐杨公赴河南,是念其德望,足以慰劳迁来之豪,孰料国家又授予重任,豪强骄纵不服,闹成这样,我虽未牵涉其中,但也深感无颜啊。”
    “不过是有人不服王法罢了,疥癣之患,何足挂齿?曹将军文武韬略,是陛下都看重的,何必忧虑这等小事?”刘虞似乎察觉到什么,淡淡回道。
    曹操摆出了一副低姿态,谦逊的说道:“说到底还是我年资浅薄,不如刘公这样享盛名的上公,当初在承明殿,真该听从赵公之议,请公赴雒宣抚,若有刘公在,哪里会有此事?”
    刘虞也略得意道:“杨司徒是行事太酷,若是由老夫来,虽然依旧是主持迁豪,但手段必会温和为主,治大国如烹小鲜,等的时间慢些,又有何妨?”
    “这才是谋国之言。”曹操附和道,说出了自己的来意:“这次宗正刘公不幸,若刘公有贤才可补缺,又避嫌不肯举,在下或许可代其劳。”
    “当真?”刘虞正好在烦恼此事,岂料有人主动送上了枕头。
    “绝无虚言。”曹操信誓旦旦的说道:“当初董承擅权,刘公不也与我相筹议、联手罢董么?难不成,刘公还信不过我曹孟德?”
    刘虞想起往事,不由得点了点头,似是同意了对方的说法,但却怀疑其对方的用心起来。
    “承明殿人少,也有刘公的一席之地,在下愿与刘公日日请教。”曹操这句近乎讨好的话让刘虞放下了心。
    是了,他押错了杨氏,现在知道掉头来寻我的好处了。

章节目录

兴汉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武陵年少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武陵年少时并收藏兴汉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