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二世原本在挪威度假,得知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后便火速赶回了柏林。他跟斐迪南大公交情不错,算是好朋友了,现在这位好友不幸遇刺身亡,他自然没有心情继续度假。
只是,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和战争大臣法金汉等人宁可他继续在挪威度假,最好玩他个一年半载不要回来!
此时德国的军事改革进行到很关键的阶段,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陆军整体换装,并且储备了足够武装三十个师的武器弹药,实力空前的强大。但不管是小毛奇还是法金汉都认为不够,他们储备的武器弹药还不够多,德国陆军的战术体系还没有跟上装备更新的速度。这个时候跟协约同爆发大战,对德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任何一名理智的政治家都会努力避免在这个节骨眼上爆发战争!
很显然,德皇陛下与“理智”二字基本绝缘。
这一特点在他跟奥匈帝国特使面谈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谈到大公夫妇遇刺事件,德皇陛下表现得比奥匈帝国皇室还要愤怒,用激烈的言辞指责着塞尔维亚人策划的这起血腥的刺杀,声称必须让塞尔维亚人付出代价。当特使试探性的提出奥匈将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以讨回这笔血债,希望德国能够履行同盟国盟友的义务,阻止俄国干涉的时候,德皇陛下非常爽快的回答:
“德国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盟友孤军奋战的!”
特使简直喜出望外,两脚带风的离开了。
法金汉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简直要昏了,火速进宫晋见威廉二世,甚至都不掩饰自己的不满了:
“陛下,你怎么能够如此轻率地答应他们?我们的军队还没有作好准备!”
威廉二世一脸无辜:“我没有答应他们啊,我只是保证德国不会让他们孤军奋战!”
法金汉好悬没有一口血喷出来:这跟答应有什么区别!
早知道这样就应该让人把陛下的飞艇的气放掉,让他在挪威那边多呆一段时间!
也许在威廉二世看来,他并没有许诺过奥匈帝国什么,只是给奥匈帝国打了打气而已,但他并不知道,奥匈帝国将他这句话理解成了:德国将与奥匈帝国并肩作战!
这无疑是奥匈帝国做梦都想得到的保证。
自认为得到了保证的奥匈帝国士气高涨,迅速通过了武力惩戒塞尔维亚的决议,开始实施全国动员。当然,他们的动员效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慢腾腾的,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是奥匈帝国的动员效率确实欠佳,想快也快不起来;二是因为奥匈帝国试图让法国和俄国人看到自己在实施总动员,并且明白自己的态度,别在自己向塞尔维亚动武的时候多管闲事。
说白了就是试图通过声势浩大的全国动员吓唬一下俄国和法国。
他们的恐吓确实起到了效果,可惜是反效果:俄国和法国都因此警惕起来,也暗中为动员作准备了。
在慢腾腾地实施动员的同时,奥匈帝国还向塞尔维亚就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一事提出了严正的交涉,列出了十个极为苛刻的条件,如果塞尔维亚人能接受这些条件,这事就算过去了,如果不能接受,那就战场上见。
塞尔维亚接受了那十个条件中的九个,但是他们拒绝将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交给奥匈帝国审判,认为这是在践踏塞尔维亚的尊严。巧得很,奥匈帝国方面也表示一个刺客犯下了如此弥天大罪,奥匈居然不能将其逮捕、审判,那是对奥匈帝国尊严的践踏!在这一问题上双方都不肯作任何形式的让步,就这样僵住了。
在谈判陷入僵侍的时候,奥匈帝国的军队源源不断地往塞尔维亚的边境集结,并且向塞尔维亚的死敌保加利亚伸出了橄榄枝。
此时的保加利亚还没有正式加入同盟国,不算是奥匈的正式盟友,但他们对在背后狠狠捅塞尔维亚一刀这件事却充满了兴趣。在去年那场战争中,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等一堆国家围攻保加利亚,从保加利亚身上割走了不少领土,这个仇保加利亚一直记着呢,现在奥匈帝国要收拾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顿时就看到了夺回被奥匈帝国夺取的领土的希望,开始暗暗进行动员了。
此时的保加利亚总人口不过四百万出头,军队规模也不大,只有区区七万余人,真的算不上强大。不过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过去几年保加利亚每年都要向德国派遣大批军校生,由德国手把手的教,用这种方式培养起了大量优秀的青年军官,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军官将会迅速搭建起一个个师的框架,让保加利亚的兵力呈指数级递增。当然,最要命的是,保加利亚人秘密地从中国进口了足够装备二十个步兵师的武器,包括半自动步枪、轻机枪、通用机枪、迫击炮、霰弹枪、钢盔、防弹胸甲等等,又从法国进口了三百门155毫米口径榴弹炮,不管是轻步兵火力还是炮兵实力,放在欧洲都仅次于德国。
最可怕的是,周边国家没有一个知道这个小国收敛起来的尖牙利爪到底有多锋利。
奥匈与保加利亚的接触让塞尔维亚深感不安,他们一边苦苦与奥匈帝国周施,一边拼命向俄国和法国求救————这两位都是塞尔维亚的好基友,现在塞尔维亚有难,这两位好基友于情于理都应该帮帮忙。
法国显然没兴趣赶这淌浑水,他们始终盯着德国,德国不动,他们是不会动的。但俄国不一样,接到塞尔维亚的求援之后马上就派出特使跑到维也纳,直接了当的指出:“奥匈帝国的战争动员让整个欧洲都感到不安,希望奥匈方面能够冷静下来与塞尔维亚心平气和的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在军事上咄咄逼人。”
末了,特使先生还表示:“俄罗斯永远是斯拉夫人最坚强的后盾,是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斯拉夫兄弟被侵略、被屠戮而袖手旁观的!”
翻译回人话就是:如果你们敢动塞尔维亚,别怪我对你们不客气!
威胁完奥匈帝国,沙皇又给威廉二世写了一份信,言辞恳切的指出:“奥匈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行为令人不安,请您看在我们之间的亲情与友谊的份上,利用您的影响力约束住奥匈,别让他们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太远。”
威廉二世回信:“我正在利用我的影响力向奥匈施加影响,以避免这起不幸的事件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应该说,这对堂兄弟之间还是存在着亲情的,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都温情脉脉,实在难得。可惜的是,国与国之间向来都是只有冰冷的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再深厚的友谊,再感人的亲情,也会在第一时间被撞得粉碎。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之间,甚至德国和俄国之间,都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并没有要与对方为敌的意思,他们都想避免依靠彼此之间的情谊避免一场战争。可惜,他们并不知道,这场战争不是他们想避免就能避免得了的。
一直到八月中旬,花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奥匈帝国终于完成了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动员,整整三十五万大军在塞尔维亚边境线云集,蓄势待发。不过,直到现在,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还没有下定要跟塞尔维亚开战的意思,他更希望能够利用军事压力迫使塞尔维亚屈服,割地求和。说白了,他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出来,只是想从塞尔维亚手中夺取一些土地。但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想法,奥匈帝国统帅部可不是这样想的:就算塞尔维亚愿意割地求和,割让的土地也不过巴掌大一块,塞牙缝都不够,哪有直接出兵把整个塞尔维亚一口吞了来得过瘾!
八月十七日,奥匈军队统帅康拉德向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报告:塞尔维亚军队向奥匈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事实上,那不过是两军在边境几个村庄爆发的零星交火而已,很快就平息了。但是在康拉德笔下,这几次零星冲突成了数千人的大战,他的报告使约瑟夫一世相信,塞尔维亚不会屈服,战争已经爆发了。
八月十九日,康拉德再次向约瑟夫一世报告:塞尔维亚军队大举出动,进攻了奥匈军队数座军营,屠杀了许多奥匈士兵!
事实上,那不过是两军一些闲得无聊的士兵在一个镇子对射了上百发子弹而已。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根本就没什么出奇的。可这份报告却激怒了约瑟夫一世:塞尔维亚人刺杀了他的儿子,不仅拒绝把凶手交给他审判,还屡屡向他的军队发动进攻,简直就岂有此理!
盛怒之下,约瑟夫一世向塞尔维亚下达了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果断下令康拉德向贝尔格莱德发动进攻!
巴尔干这个火药桶终究还是炸了,魔鬼开始向欧洲人狞笑。
只是,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和战争大臣法金汉等人宁可他继续在挪威度假,最好玩他个一年半载不要回来!
此时德国的军事改革进行到很关键的阶段,他们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陆军整体换装,并且储备了足够武装三十个师的武器弹药,实力空前的强大。但不管是小毛奇还是法金汉都认为不够,他们储备的武器弹药还不够多,德国陆军的战术体系还没有跟上装备更新的速度。这个时候跟协约同爆发大战,对德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任何一名理智的政治家都会努力避免在这个节骨眼上爆发战争!
很显然,德皇陛下与“理智”二字基本绝缘。
这一特点在他跟奥匈帝国特使面谈的时候表现得淋漓尽致:谈到大公夫妇遇刺事件,德皇陛下表现得比奥匈帝国皇室还要愤怒,用激烈的言辞指责着塞尔维亚人策划的这起血腥的刺杀,声称必须让塞尔维亚人付出代价。当特使试探性的提出奥匈将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以讨回这笔血债,希望德国能够履行同盟国盟友的义务,阻止俄国干涉的时候,德皇陛下非常爽快的回答:
“德国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盟友孤军奋战的!”
特使简直喜出望外,两脚带风的离开了。
法金汉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简直要昏了,火速进宫晋见威廉二世,甚至都不掩饰自己的不满了:
“陛下,你怎么能够如此轻率地答应他们?我们的军队还没有作好准备!”
威廉二世一脸无辜:“我没有答应他们啊,我只是保证德国不会让他们孤军奋战!”
法金汉好悬没有一口血喷出来:这跟答应有什么区别!
早知道这样就应该让人把陛下的飞艇的气放掉,让他在挪威那边多呆一段时间!
也许在威廉二世看来,他并没有许诺过奥匈帝国什么,只是给奥匈帝国打了打气而已,但他并不知道,奥匈帝国将他这句话理解成了:德国将与奥匈帝国并肩作战!
这无疑是奥匈帝国做梦都想得到的保证。
自认为得到了保证的奥匈帝国士气高涨,迅速通过了武力惩戒塞尔维亚的决议,开始实施全国动员。当然,他们的动员效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慢腾腾的,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是奥匈帝国的动员效率确实欠佳,想快也快不起来;二是因为奥匈帝国试图让法国和俄国人看到自己在实施总动员,并且明白自己的态度,别在自己向塞尔维亚动武的时候多管闲事。
说白了就是试图通过声势浩大的全国动员吓唬一下俄国和法国。
他们的恐吓确实起到了效果,可惜是反效果:俄国和法国都因此警惕起来,也暗中为动员作准备了。
在慢腾腾地实施动员的同时,奥匈帝国还向塞尔维亚就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一事提出了严正的交涉,列出了十个极为苛刻的条件,如果塞尔维亚人能接受这些条件,这事就算过去了,如果不能接受,那就战场上见。
塞尔维亚接受了那十个条件中的九个,但是他们拒绝将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交给奥匈帝国审判,认为这是在践踏塞尔维亚的尊严。巧得很,奥匈帝国方面也表示一个刺客犯下了如此弥天大罪,奥匈居然不能将其逮捕、审判,那是对奥匈帝国尊严的践踏!在这一问题上双方都不肯作任何形式的让步,就这样僵住了。
在谈判陷入僵侍的时候,奥匈帝国的军队源源不断地往塞尔维亚的边境集结,并且向塞尔维亚的死敌保加利亚伸出了橄榄枝。
此时的保加利亚还没有正式加入同盟国,不算是奥匈的正式盟友,但他们对在背后狠狠捅塞尔维亚一刀这件事却充满了兴趣。在去年那场战争中,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等一堆国家围攻保加利亚,从保加利亚身上割走了不少领土,这个仇保加利亚一直记着呢,现在奥匈帝国要收拾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顿时就看到了夺回被奥匈帝国夺取的领土的希望,开始暗暗进行动员了。
此时的保加利亚总人口不过四百万出头,军队规模也不大,只有区区七万余人,真的算不上强大。不过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过去几年保加利亚每年都要向德国派遣大批军校生,由德国手把手的教,用这种方式培养起了大量优秀的青年军官,一旦战争爆发,这些军官将会迅速搭建起一个个师的框架,让保加利亚的兵力呈指数级递增。当然,最要命的是,保加利亚人秘密地从中国进口了足够装备二十个步兵师的武器,包括半自动步枪、轻机枪、通用机枪、迫击炮、霰弹枪、钢盔、防弹胸甲等等,又从法国进口了三百门155毫米口径榴弹炮,不管是轻步兵火力还是炮兵实力,放在欧洲都仅次于德国。
最可怕的是,周边国家没有一个知道这个小国收敛起来的尖牙利爪到底有多锋利。
奥匈与保加利亚的接触让塞尔维亚深感不安,他们一边苦苦与奥匈帝国周施,一边拼命向俄国和法国求救————这两位都是塞尔维亚的好基友,现在塞尔维亚有难,这两位好基友于情于理都应该帮帮忙。
法国显然没兴趣赶这淌浑水,他们始终盯着德国,德国不动,他们是不会动的。但俄国不一样,接到塞尔维亚的求援之后马上就派出特使跑到维也纳,直接了当的指出:“奥匈帝国的战争动员让整个欧洲都感到不安,希望奥匈方面能够冷静下来与塞尔维亚心平气和的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在军事上咄咄逼人。”
末了,特使先生还表示:“俄罗斯永远是斯拉夫人最坚强的后盾,是绝对不会眼睁睁看着斯拉夫兄弟被侵略、被屠戮而袖手旁观的!”
翻译回人话就是:如果你们敢动塞尔维亚,别怪我对你们不客气!
威胁完奥匈帝国,沙皇又给威廉二世写了一份信,言辞恳切的指出:“奥匈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行为令人不安,请您看在我们之间的亲情与友谊的份上,利用您的影响力约束住奥匈,别让他们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太远。”
威廉二世回信:“我正在利用我的影响力向奥匈施加影响,以避免这起不幸的事件演变成一场灾难性的战争。”
应该说,这对堂兄弟之间还是存在着亲情的,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字里行间都温情脉脉,实在难得。可惜的是,国与国之间向来都是只有冰冷的利益,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再深厚的友谊,再感人的亲情,也会在第一时间被撞得粉碎。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之间,甚至德国和俄国之间,都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并没有要与对方为敌的意思,他们都想避免依靠彼此之间的情谊避免一场战争。可惜,他们并不知道,这场战争不是他们想避免就能避免得了的。
一直到八月中旬,花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奥匈帝国终于完成了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动员,整整三十五万大军在塞尔维亚边境线云集,蓄势待发。不过,直到现在,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还没有下定要跟塞尔维亚开战的意思,他更希望能够利用军事压力迫使塞尔维亚屈服,割地求和。说白了,他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出来,只是想从塞尔维亚手中夺取一些土地。但这仅仅是他个人的想法,奥匈帝国统帅部可不是这样想的:就算塞尔维亚愿意割地求和,割让的土地也不过巴掌大一块,塞牙缝都不够,哪有直接出兵把整个塞尔维亚一口吞了来得过瘾!
八月十七日,奥匈军队统帅康拉德向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报告:塞尔维亚军队向奥匈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事实上,那不过是两军在边境几个村庄爆发的零星交火而已,很快就平息了。但是在康拉德笔下,这几次零星冲突成了数千人的大战,他的报告使约瑟夫一世相信,塞尔维亚不会屈服,战争已经爆发了。
八月十九日,康拉德再次向约瑟夫一世报告:塞尔维亚军队大举出动,进攻了奥匈军队数座军营,屠杀了许多奥匈士兵!
事实上,那不过是两军一些闲得无聊的士兵在一个镇子对射了上百发子弹而已。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根本就没什么出奇的。可这份报告却激怒了约瑟夫一世:塞尔维亚人刺杀了他的儿子,不仅拒绝把凶手交给他审判,还屡屡向他的军队发动进攻,简直就岂有此理!
盛怒之下,约瑟夫一世向塞尔维亚下达了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果断下令康拉德向贝尔格莱德发动进攻!
巴尔干这个火药桶终究还是炸了,魔鬼开始向欧洲人狞笑。